列印
12 3 4 5

 

、漢末三國時期荊州的重要人物

荊州除了是戰略重鎮外,也是盛產人材的地方,主要原因是東漢末年中原喪亂,大批百姓從中原湧進荊州避難。在難民百姓中,有不少是士大夫,他們是知識階層。既然荊州有眾多知識分子,當中出現傑出人材是毫不出奇的。士大夫選擇移居荊州,與劉表善待他們亦不無關係。因此論述荊州的重要人物,一定不可以忽視劉表本人。本文曾經提及荊州的南陽一地,它早在西漢時期已經是大城市,人口自然繁盛,人材產生的機會相對地較高。事實上中國非常著名的醫學家,《傷寒論》作者張仲景,就是漢末三國時期的南陽人士。本節選取了劉表、諸葛亮、蔣琬、張仲景四人,概述他們的生平活動,藉以了解荊州人材強盛的情況。

(一)劉表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西漢魯恭王劉余的後代。東漢後期,宦官專政,邪惡勢力囂張,社會上出現了不滿現實政治的名士,他們互相標榜,劉表是當時名士之一,他與另外七位名士合稱為「八俊」,八人喜歡批評朝政。漢靈帝建寧二年(公元169年),宦官大興黨錮之禍,追捕社會名士,劉表在被捕名單之中,幸好他逃亡外地而避免捕殺。

黨禁解除後,劉表被大將軍何進徵召,成為北軍中侯。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荊州刺史王叡被孫堅殺害,朝廷任命劉表為荊州刺史。劉表來到荊州後,平定當地的宗賊,逐漸控制了荊州八郡。袁術聯合孫堅攻打荊州,劉表形勢危急,不久孫堅被流矢射中身亡,袁術放棄攻取荊州。繼後朝廷賜予劉表多個顯赫的職銜爵位,如鎮南將軍、荊州牧、武成侯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張濟領兵侵擾荊州,劉表再一次面對危機。不過張濟中箭身死,劉表領導下的荊州轉危為安。在劉表的管治下,荊州「南接五嶺,北據漢川,地方數千里,帶甲十餘萬。」(《後漢書‧劉表傳》)除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外,劉表亦重視荊州的文教發展。他「起立學官,博求儒士」,又延聘學者綦母闓、宋忠等編撰《五經章句後定》。由於劉表禮賢下士,加上他名士的身份,關西、兖州和豫州一帶學者都慕名而來,使到荊州成為知識分子薈萃的地方,並且形成了「荊州學派」,該學派的主要人物分別有宋忠、司馬徽、穎容、謝該等。至於荊州學派的學術特色:(一)注重古文經;(二)提倡簡化經學,拋棄讖緯迷信思想和煩瑣的解說,注重訓詁大義;(三)喜好黃老道家思想,用道家學說補充和改造儒學。而荊州學派的影響,就是開啟魏晉玄學之風,促使名法之治在曹魏和蜀漢出現。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相持,袁紹派人向劉表求援,但是劉表態度曖昧,「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曹操),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沒有把握機會將勢力擴展至北方。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征烏桓,消滅袁紹兒子的殘餘力量。劉備建議劉表乘虛而入,偷襲曹操根據地,然而劉表不從,再錯過一次擴展勢力的機會。劉表有兩個兒子,長子是劉琦,按道理劉表應該將荊州交與劉琦。不過劉表鍾愛少子劉琮,又受到最寵愛的妻子蔡氏意見影響,決定以劉琮作為荊州的繼承人。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舉進攻荊州,劉表正患上背疽,知道這個消息,大吃一驚,一命嗚呼。後來劉琮降曹,正式結束劉表管治荊州的時代。

古隆中

(二)諸葛亮
諸葛亮本姓葛,是秦末陳涉步將葛嬰的後裔。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屬於士族的中下層。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諸葛亮出生。公元190年,失去雙親的諸葛亮投靠叔父諸葛玄。曹操攻打徐州,瘋狂屠殺百姓,諸葛亮對曹操暴行印象深刻,他只好隨諸葛玄一家離開徐州。公元195年,袁術派遣諸葛玄擔當豫章太守,但是諸葛玄很快被人趕走,他轉往荊州的襄陽,依附劉表。諸葛亮亦因此來到荊州,當時他是十五歲的少年。

諸葛玄來到襄陽兩年後病逝,諸葛亮擔起養家的重任。由於劉表沒有雄才大略,諸葛亮決定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結廬隱居,時間長達十年。雖然過著隱居生活,諸葛亮亦與流寓荊州的智士名流交往,迎娶漢南名士黃承彥女兒。當時名士龐德公稱諸葛亮為「臥龍」,而諸葛亮也常以管仲、樂毅自比,具有忠君報國,復興漢室的思想。

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草廬,與諸葛亮見面,二人進行了著名的《隆中對》。劉備邀請諸葛亮輔佐他,諸葛亮慨然允諾,開始了其政治生涯。公元208年,曹操大軍進攻荊州,劉備被曹軍打敗,情況危急。諸葛亮出使江東,游說孫權與劉備合作,共同抵抗曹操,圓滿地完成任務。公元214年,諸葛亮離開荊州,與張飛、趙雲領兵進入益州,協助正在奪取益州的劉備。公元222年,劉備稱帝,蜀漢建立,諸葛亮成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後兼司隸校尉。劉備領兵討伐孫權,兵敗後不久病逝,臨終前在白帝城向諸葛亮托孤。劉備逝世,劉禪繼立,諸葛亮受封武鄉侯,主持國政,繼續先帝復興漢室的使命。為了達成使命,諸葛亮首先與孫權修好,雙方達成抗曹聯盟。同時實行「閉關息民」政策,以恢復蜀漢國力。公元225年,諸葛亮領軍出征落後的南中地區,它在蜀漢南部,出征目的是鎮壓當地暴亂。諸葛亮採取攻心戰術,前後七次擒放發動暴亂的孟獲,他是南中地區少數民族的領袖。結果孟獲真心歸順蜀漢,使諸葛亮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心展開北伐曹魏,復興漢室的工作。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率兵北伐,臨行前向後主劉禪呈上了文學名篇《出師表》。諸葛亮北伐前後六次。公元228年春,諸葛亮從漢中大舉出祁山,策略是先取隴右,蠢食曹魏的涼州和雍州,然後徐圖中原。出兵初期曹魏有三個郡背叛響應,但是由於參軍馬謖兵敗街亭,諸葛亮被迫退兵。公元228年冬,諸葛亮再次出兵散關,兵圍陳倉,糧盡撤退。翌年第三次北伐,奪取曹魏的武都和陰平二郡。公元230年魏國進攻諸葛亮鎮守的漢中,因大雨關係而退兵。明年諸葛亮二出祁山,在上邽打敗司馬懿統領的魏軍,然而再一次糧盡退軍。從此諸葛亮在漢中實行大規模的軍屯,經過兩年的準備,在公元234年大舉北伐,出兵斜谷,屯田武功,與魏軍進行持久戰。不幸諸葛亮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逝,北伐黯然結束。正如唐代詩聖杜甫所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北伐失敗告終,主要原因包括曹魏國力遠較蜀漢強大、蜀漢與東吳不能協同作戰、魏明帝果斷英明,以及諸葛亮戰略失誤。

張大可在其編著的《三國人物新傳》中撰文探討諸葛亮生平,並對諸葛亮行為作出評價,認為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和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此外,諸葛亮又具備了忠公體國的精神,是一個鞠躬盡瘁、乃心王室的典範人物。不過諸葛亮亦存有若干缺點,如過於自恃、缺乏容人之過、不能盡用有才幹的蜀人,還有重用親己的賢材。然而由於「瑕不掩瑜」,諸葛亮始終受到古今國人的愛戴推崇。

(三)蔣琬
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人,生年不詳。劉備在荊州時,蔣琬擔任書佐之職,負責秘書工作。劉備入蜀後,署蔣琬為廣都長,性質與縣令一樣。蔣琬覺得大材小用,感到委屈,於是終日嗜酒,「眾事不理」。有一次劉備出巡廣都,爛醉如泥的蔣琬沒有迎接,劉備大怒,打算處死蔣琬。諸葛亮為蔣琬求饒,並說「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劉備聽後決定赦免蔣琬,不久蔣琬成為什邡令,盡心處理政事。劉備當上漢中王後,調蔣琬進入成都,委任他為尚書郎。劉禪繼位,諸葛亮主政,蔣琬立即獲諸葛亮起用,先後擔任東曹掾、丞相府參軍、長史、加領撫軍將軍。

諸葛亮南征和北伐期間,將後方大政交給蔣琬負責。蔣琬不負所托,把國事處理得頭頭是道,同時為諸葛亮的北伐軍隊,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支援。因此諸葛亮稱贊蔣琬,對他寄予厚望,表示「公琰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時染病,臨終前他秘密上表給劉禪,指出「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劉禪依照諸葛亮遺願,在諸葛亮病逝後,把國政委托蔣琬,任用他為尚書令,升大將軍,封安陽亭侯。蔣琬主政期間,表現有條不紊,臨危不亂,穩重謹慎,善待異己,因此蜀漢政治秩序穩定,令到劉禪對蔣琬更加敬重和依賴,蔣琬因而晉升為大司馬。

蔣琬主持蜀漢朝政時,繼續執行諸葛亮訂下的成規。不過在北伐策略上,蔣琬有其他做法。鑑於過去的北伐路線,道路崎嶇,軍糧運輸困難,導致徒勞無功,蔣琬決定改變路線,欲從東面水路出發,沿漢水和沔水,利用舟船把士兵和糧食運往魏國邊境上庸郡,等待機會通過南陽進逼洛陽,直接抵達中原。為此蔣琬領軍從漢中遷至涪城,修建大量舟船。公元246年,蔣琬患病逝世,他設計的北伐計劃沒有正式實行。

(四)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南陽涅陽人,約在公元150年出生,出身於大家族,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他同時對醫學產生學習興趣。劉表管治荊州時,請張仲景出任長沙郡太守。東漢末年,地區長期戰亂,瘟疫流行,張仲景家族有二百多人,有三分一人因瘟疫而離世,其中有七成人死於傷寒,部分死者是張仲景的家人和鄉親,張仲景對此感到十分傷心,因此在建安元年至二年間(公元196-197年),四十多歲的張仲景毅然放棄高官厚祿,展開行醫生涯。當時行醫被歸入方技,官僚和士大夫對行醫態度鄙視。至於張仲景之行醫目的,就是「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

在行醫之餘,張仲景對前人的醫學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總結。此外,他又在臨床診斷中反覆實驗,並且廣泛搜求民間驗方。經過多年時間,完成中國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傷寒雜病論》明確反對天命和鬼神致病的迷信說法,指出人們生病的原因有三:(一)經絡受邪;(二)四肢九竅血脈不通;(三)被房屋、兵器、野獸等傷害。該書又紀錄歷代傷寒病(霍亂、痢疾、肺炎、流行性感冒)和內科(外科和婦科)病症的診斷和治療經驗,記載了三百七十五個藥方。更為重要的是,《傷寒雜病論》首次提出五行(金、木、水、火、土)與人的五常、五臟辯證關係,它成為了中醫的基本理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張仲景與世長辭。《傷寒雜病論》因寫於竹簡上,數量很少,由於兵災戰亂關係而散佚。西晉醫學家王叔和全面編輯和整理《傷寒雜病論》,把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金匱要略》六卷二十五篇。後人分別尊稱兩書和張仲景為「醫經」和「醫聖」。

1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