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孫中山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看法

 

引言
孫中山

在人類飲食的發展過程中,由生食到熟食,從素食到肉食,以至炊具的發明和食材的多樣等等,均清楚地反映了飲食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飲食不但只為了滿足果腹之慾,還展示了社會文明的一面。中國是世界上文明古國之一,飲食文化亦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中華民族一向以「食」自傲,強調「民以食為先」之理。早於先秦時期,子貢(端木賜,前520年-?年) 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由此可以了解孔子認為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必須注意三件事情:一為食、二為兵、三為信。雖然在這三者之中,「信」是最重要的。然而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國家可以先考慮裁減軍隊,但卻不能夠輕易忽略「食」對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因此,自古以來,中國的飲食文化均講求「食源開發」、「食具研發」、「營養調味」、「養生保健」和「審美藝術」等方面,其中所包含的烹飪理論和飲食思想,均對中國本身以至世界有著深遠的影響。

孫中山(1866-1925)是近代中國著名的政治家,倡導革命,一生致力於推翻滿清(1644-1911),建立中華民國,推行民主共和。他的事功不僅受到海內外華人的崇敬,並且在世界各地的政壇上也享有崇高的聲譽。孫中山的著作不算太多,當中包括《中國之鐵路計劃與民生主義》(1912年)、《倫敦蒙難記》(1912年)、《中國的存亡問題》(1917年)、《建國方略》(1918年)、《三民主義》(1919年)、《中國革命史》(1923年)、《建國大綱》(1924年)等,均可以體察出孫氏的政治理念。其中在《建國方略》中的首章便談到中國飲食的問題,認為在建設國家的理念中,當以「飲食」為大前提。加上,孫中山以自己的身體狀況來說明健康的重要,他曾慨嘆地說:

「作者(孫中山)曾得飲食之病,即胃不消化之症。原起甚微,嘗以事忙忽略,漸成重症,於是自行醫治稍癒,仍複從事奔走而忽略之,如是者數次。其後則藥石無靈,只得慎講衛生,凡堅硬難化之物,皆不入口,所食不出牛奶、粥糜、肉汁等物。初頗覺效,繼而食之至半年以後,則此等食物亦歸無效,而病則日甚,胃痛頻來,幾無法可治。」

得見孫中山深受疾病之苦,深明飲食習慣對身體健康起了關鍵的作用。本文特以《建國方略》一書中部分內容為依據,說明孫氏對中國飲食文化的一些看法和意見。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