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三、孫中山強調飲食與國家的關係

孫中山深切地提出糧食的供應與國家的興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以近代西方國家為鑑,指出德國本為歐洲強國,不過,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德國海面被英封禁,糧食時虞竭乏,社會忽起恐慌,人民備受種種之痛苦」,因此,當時「民間之買食物者,常千百候於店門之外,須費多少員警之約束,始能維持秩序。店夥按序分配,先到者先得,及至賣盡,則後至者常至空手而回矣。故欲得食物者,多有通宵不睡,先一夕而至,候於糧食店之門外,以待黎明買物者。」可見當時的德國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淒苦無比。後來,德國「乃始任巴特基氏為全國糧食總監。巴氏乃用科學之法以經理糧食,而竭乏之事始得無虞,恐慌之事漸息,而人民之痛苦亦漸減。由是德國乃能再支持二年之久,否則,早已絕糧而降服矣。」由此說明食物存備足以繫於國家的命運。

孫中山還指出人的基本需要就是「以溫飽為先」,他概括地把食物分為兩類,「一為燃料,素食為多;一為材料,肉食為多」, 而「吾人所食之物,八、九成為用之于燃料」。無疑,「燃料之用有二:其一為暖體,是猶人之升火以禦寒;二為工作,是猶工廠之燒煤以發力也」。孫中山曾打個比喻來說明飲食與國家之間有著相同的聯繫,言道:

「古人有言,『人為一小天地』,良有以也。然而以之為一小天地,無寧謂之為一小國家也。蓋體內各臟腑分司全體之功用,無異於國家各職司分理全國之政事。惟人身之各機關,其組織之完備,運用之靈巧,迥非今世國家之組織所能及。而人身之奧妙,尚非人類今日知識所能窮也。」

又說:

「人身既為生元所構造之國家,則身內之飲食機關,直為生元之糧食製造廠耳;人所飲食之物品,即生元之供養料及需用料也。生元之依人身為生活,猶人類之依地球為生活,生元之結聚於人身各部,猶人之居住於各城市也。」

換句話說,人之所以要進食,目的就是為了要運用「所畜之脂肪,以供燃料」。凡是「飲食不充之人,立形消瘦者此也」,只有人得到足夠的養分,才能有氣力地工作,貢獻社會,造福國家。當每個人都能懂得進食之道,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則身體好,國家也自然好。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