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一、孫中山以中華飲食文化而自豪

孫中山開宗明義地指出飲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事情,不論哪個民族,哪個國家,自嬰兒呱呱墜地開始,便有求食的本能。他說:「夫飲食者,至尋常、至易行之事也,亦人生至重要之事而不可一日或缺者也。凡一切人類、物類皆能行之,嬰孩一出母胎則能之,雛雞一脫蛋殼則能之,無待於教者也。」因此,飲食事宜是人類生活中一個重大的議題,影響尤鉅。孫中山自然明白民國時期的中國在國際情勢中是處於劣勢的,「事事皆落人之後」。不過,在他的眼中看來,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卻是可以獨佔鰲頭,享譽國際的,認為「昔者中西未通市以前,西人只知烹調一道,法國為全世界之冠;及一嘗中國之味,莫不以中國為冠矣」。

他曾稱讚中華飲食的優良,有言:

「中國所發明之食物,固大盛於歐美;而中國烹凋法之精良,又非歐美所可並駕。至於中國人飲食之習尚,則比之今日歐美最高明之醫學衛生家所發明最新之學理,亦不過如是而已。」

又說:

「夫悅目之畫,悅耳之音,皆為美術,而悅口之味,何獨不然?是烹調者,亦美術之一道也。西國烹調之術莫善於法國,而西國文明亦亦莫高於法國。是烹調之術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種族,則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中國烹調之妙,亦足表文明進化之深也。」

因此,孫中山強調這是「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的。而且,隨著海外華僑的增加,中國的飲食亦隨之得到流播,更由於風頭一時無兩而招致當地的飲食業妒嫉。孫氏舉例的說:

「在美國紐約一城,中國菜館多至數百家。凡美國城市,兒無一無中國菜館者。美人之嗜中國味者,舉國若狂。遂至令土人之操同業者,大生妒忌,於是造出謠言,謂中國人所用之醬油涵有毒質,傷害衛生,致的他睞市政廳有議禁止華人用醬油之事。後經醫學衛生家嚴為考驗,所得結果,即醬油不獨不涵毒物,且多涵肉精,其質與牛肉汁無異,不獨無礙乎衛生,且大有益於身體,於是禁令乃止。」

由此得見,中國飲食文化重視烹調的技巧,講求食物與味道的配合,菜式方面力求變化多端,是孫中山引以為傲的事。他又指斥西方人士不諳中國的飲食習尚而嗤之以鼻,為此,他作了一個平實的說明,道:

「夫中國食品之發明,如古所稱之『八珍』, 非日用尋常所需,固無論矣。即如日用尋常之品,如金針、木耳、豆腐、豆芽等品,實素食之良者,而歐美各國並不知其為食品者也。……吾往在粵垣,曾見有西人鄙中國人食豬血,以為粗惡野蠻者。而今經醫學衛生家所研究而得者,則豬血涵鐵質獨多,為補身之無上品。凡病後、產後及一切血薄症之人,往時多以化煉之鐵劑治之者,今皆用豬血以治之矣。蓋豬血所涵之鐵,為有機體之鐵,較之無機體之煉化鐵劑,尤為適宜於人之身體。故豬血之為食品,有病之人食之固可以補身,而無病之人食之亦可以益體。而中國人食之,不特不為粗惡野蠻,且極合于科學衛生也。此不過食品之一耳,其餘種種食物,中國自古有之,而西人所未知者不可勝數也。如魚翅、燕窩,中國人以為上品,而西人見華人食之,則以為奇怪事也。」

由是,他認為食物的素材必須因應當地的環境,體察國民的需要,摒棄成見,追尋食物中「和而不同」,達到「是知口之于味,人所同也」。由是,孫中山坦言指出,欣悉「至於肉食,六畜之臟腑,中國人以為美味,而英美人往時不之食也,而近年亦以美味視之矣。」同時,也高度讚揚:「中國烹調之術,不獨遍傳于美洲,而歐洲各國之大都會亦漸有中國菜館矣。日本自維新以後,習尚多采西風,而獨於烹調一道猶嗜中國之味,故東京中國菜館亦林立焉。」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