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認為國民應該明白人體的消化系統,然後,才可以選取合適的食物,以茲吸收,並符合身體的需要。他詳細而具體的說明「飲食之終始」,以人體消化系統之程序,分列闡釋:
第一步就是:「食物入口之後,首經舌官試驗之,若其不適於胃腸之物,即立吐而出之;若其適合於胃腸之消化也,舌官則滋其味而歡納之。由是牙齒咀嚼之,口津調和溶化之,粉質之物則化之為糖,其他之物則牙齒磨碎之,舌尖捲而送之以入食管,食管伸舒而送之下胃髒。」
第二步就是:「食物入胃之後,則胃之下口立即緊閉,而收蓄食物於胃中,至足度之時,則胃之生元(按:孫中山的意思,指為細胞,取其『生物元始之意』)報告於腦,而腦則發令止食,而吾人覺之,名之曰飽。此胃臟作用之一,所以定全體每度所應需物料之多寡也。」
第三步就是:「食物蓄滿於胃之後,胃津則和化肉質,如口津之化粉質焉。而胃肌則伸縮搖磨,將食物化為細糜,始開下口而送之入於小腸。」
第三步就是:「到小腸上部時,則細糜與甜肉汁和合,凡口津、胃津所不能化之物,而甜肉汁可以補而化之,令之悉成為糜漿。而經過二十餘尺之小腸,輾轉迴旋,而為小腸之機關收吸之,由回管而入於肝。」
第四步就是:「由肝管而導入心臟,由心臟鼓之而出脈管,以分配於百體,為生元之養料及燃料也。其不適於身體之物,則由肝臟淘汰之,不使入血,而導之入膽囊,再由膽管導之出小腸,而為利大便之津液。」
第五步就是:「其小腸所吸餘之物,則為渣滓而入於大腸,在大腸時,仍有收吸機關補吸小腸所遺餘之養料,遂由大腸而推入直腸,則純為渣滓不適於身體之用矣。直腸積滿渣滓之後,則送之出肛門,而為大便。」
由以上可見,孫中山十分了解食物進入人體後的變化,如何轉化成有用的營養以供身體機能的運作,因此,他指出「食飽之後,當立停止,如再多食則傷生矣」,否則,就變成多餘的脂肪,造成人體的負擔。
孫中山強調中國飲食的美德在於兩方面,一是「素食」;二是「節食」。首說,「素食」方面,他認為中國的食材是十分多樣的,而烹飪的方法也層出不窮,但整體而言,「中國人之飲食習尚暗合于科學衛生,尤為各國一般人所望塵不及也。」這是由於在傳統中國社會裡,國人「所飲者為清茶,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為今日衛生家所考得為最有益於養生者也。」他還指出即使部分西方國家的人民提倡素食習慣,但是其法亦未及中國之進步,有說:
「西人之倡素食者,本于科學衛生之知識, 以求延年益壽之功夫。然其素食之品無中國之美備,其調味之方無中國之精巧,故其熱心素食家多有太過於菜蔬之食,而致滋養料之不足,反致傷生者。如此,則素食之風斷難普遍全國也。」
由是,孫氏提出儘管生活在「窮鄉僻壤」的中國人,即使「飲食不及酒肉者」,但多為長壽之輩,其原因莫不在於已養成素食的習慣而已。他解釋道:
「中國素食者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故中國全國皆素食,已習慣為常,而不待學者之提倡矣。歐美之人所飲者濁酒,所食者腥膻,亦相習成風。故雖在前有科學之提倡,在後有重法之厲禁, 如近時俄美等國之厲行酒禁,而一時亦不能轉移之也。」
換句話說,孫中山提倡「素食為延年益壽之妙術,已為今日科學家、衛生家、生理學家、醫學家所共認矣。而中國人之素食,尤為適宜。惟豆腐一物,當與肉食同視,不宜過於身體所需材料之量,則于衛生之道其庶幾矣。」他又引申說:
「材料乃生元之供養料及身體之建築料,材料若有多餘,則悉化為燃料,而不蓄留于體內。此猶之城市之內,建築之材木過多,反成無用,而以之代薪也。故材料不可過多。」
其次,就是「節食」方面,孫中山認為古時社會礙於「文化未開,天性未漓,飲食亦多順其自然,故少受飲食過量之病。」然而,觀乎「今日進化之人,文明程度愈高,則去自然亦愈遠,而自行之孽亦多。如酒也、煙也、鴉片也;鵠肩也,種種戕生之物,日出日繁,而人之嗜好邪僻亦以文明進化而加增,則近代文明人類受飲食之患者,實不可勝量也。」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大力提倡飲食要有規律和節制,強調疾病的源頭「多半從飲食不節而來」。而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各有不同,所以「飲食之物宜於此者不盡宜於彼,治飲食之病亦各異其術,不能一概論也。」而在進食多寡的問題上,孫氏以西方醫學的量度標準來加以說明,他引用西方的學說:
「近年生理學家之言食物分量者,不言其物質之多少,而言其所生熱力之多少以為準。其法用器測量,以物質燃化後,能令一格廉(中國二分六厘)水熱至百度表一度為一熱率,故稱『食物有多少熱率』或謂『人當食多少熱率』等語。此已成為生理學之一通用術語矣,以後當用此以言食量也。」
可見孫中山已經熟諳於現代營養學所說的「卡路里」、「熱能」、「熱量」等概念,他更進一步解釋食物主要分為三大類,包括「淡(氮)氣類、炭輕(氫)類、脂肪類」,以及其他物質如水、鹽、鐵等。而「淡(氮)氣類一格廉有四零一熱率,炭輕(氫)類一格廉有四零一熱率,脂肪類一格廉有九零三熱率。淡(氮)氣質以蛋白為最純,而各種畜肉及魚類皆涵大部分淡(氮)氣,植物中亦涵有淡(氮)氣質,而以黃豆、青豆為最多。」而每人應吸取多少熱率,則要視乎個人的體質了。例如,以肉食而言,雖然肉食是主要的食糧,乃是「構成身體之材料及補充身體之材料,元氣所賴以存,為物至要,而不可稍為虧缺者也」,但是肉食的吸收則必需因人而已,「青年待長之人,肉食可以稍多;壯年生長已定之人,肉食宜減;老年之人,則更宜大減。」況且,進食過多,「則費體內機關之力以化之為燃料。而其質若不適為燃料,則燃後所遺渣滓于體中,又須費腎臟多少工夫,將渣滓清除,則司其事之臟腑有過勞之患,而損害隨之,非所宜也」。由此可見,孫中山主張飲食有節,講求自然,「純聽生元之節制,故于飲食之量一足其度,則斷不多食」,並且,懂得以客觀標準,來量化人體所需要涉取的營養限度,實符合科學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