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描繪孔子從齊國返回魯國途中的《聖跡圖》
二、孔子生平的簡述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生於素有「禮樂之邦」之稱的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的倡導者。幼年的孔子礙於父親早死和家境貧困,故很早便出來工作,他本身好學識禮,時常練習祭禮。他曾自述自己在十五歲時已經「志於學」,除了詩禮之學外,還潛心學習樂、射、禦,並不時去太廟問禮。孔子「三十而立」,精通「六藝」,通曉《詩》《書》《易》《禮》《樂》,決心開始授徒講學。

孔子在魯國曾官位至大司寇,代理國相的職務,後因齊國從中挑撥,才感失望而決定帶同弟子如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周遊列國,宣揚其政治理念,長達十四年之久。魯哀公6年(前489年),孔子返回魯國,當時為六十三歲。回國之初,魯哀公和季康子以「國老」尊崇孔子,並以禮相待,求教於治國之道。惜後來季康子和孔子的政見不合,孔子的治國理念不被接納,故魯國最終也沒有好好地重用孔子,而孔子也不再要求入仕做官,轉移埋首於教育弟子和整理古籍方面。他曾經序《書》、傳《禮》、刪《詩》、正《樂》、贊《易》、作《春秋》等,並有弟子三千,打開平民教育、學術文化下移的風氣。魯哀公16年 (前479年) 4月,孔子辭世,享年七十三歲。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