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孔子事跡圖》中的有教無類
三、孔子對飲食的追求

孔子對飲食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見解,從一本紀錄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對話的《論語》中來看,單是與「食」字有關的文句出現了約四十多次,這跟「政」字的出現次數相若。雖然不能就此斷言孔子的思想言行重於「食」,但已可以得悉他並沒有忽略飲食的重要性。

在烹飪方法方面,孔子對火候、調味、用料、刀工、食具等也很講究。他曾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不撤薑食」,表明肉類和魚類等需要根據其骨骼的紋路而宰割,以細膩的刀法把肉塊與骨頭的部位分開,然後把肉類切成細小塊。在煮食過程中,應盡去肉類本身的腥膻氣味,而到上桌時,也要放上蔥薑和合適的醬料,以增強食慾和消化。同時,也講究烹飪的技巧,如果菜餚「失飪」的話,例如沒有煮熟的肉類,孔子則寧願「不食」,由此可見,孔子對烹煮的技術是有所要求的。

在進食之道方面,孔子認為飲食一則要講求健康衛生,二則要警戒浪費食物。他強調食物必須注重安全,其「不食」之理在於「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不時,不食……沽酒市脯不食」,清楚說明凡是變質、變色、變味的食物,也不應該進食。而且認為家中自製的食物較為安全,故在外面街市買回來的酒肉,孔子提議不宜入口,以免病從口入。還有,他指出「不時,不食」,即是進餐要按時,早、午、晚三餐的進食時間也應該定時,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此外,孔子有言「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意思是拜祭過的肉類,不應留夜;即使要多祭幾天,也不應超出三天。超過三天的話,肉類也會腐爛,細菌易生,不宜進食。而最重要的是,在進餐的時候,就仿如「齊祭、辭讓、行禮」時,不應隨意談話,影響咀嚼和消化,故有「食不語,寢不言」的名句。

此外,孔子強調不論富者或貧者均不可以浪費食物,必須珍惜食物,更不應暴飲濫食,主張飲食節儉,知足為要。在《論語‧述而》中,曾說:「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又強調「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甚至,「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這些都指出孔子所追求的日常生活,即使是吃粗糧飲冷水,彎著胳臂以為枕頭,亦可以樂在其中,而酒類肉食不可太多,要有節制。故孔子常常「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此乃是作為君子不怕生活清貧的表現。由是,他曾力讚弟子顏回,說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由此可見,孔子推崇樂貧知足的生活態度,總結出「君子謀道不謀食」的處世格言。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