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子貢畫像
四、孔子的食禮與國家秩序

孔子認為飲食不僅是為了滿足果腹之慾,而是繫於一國之秩序。正如《論語‧顏淵》中有言:「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由是,在治理國家的三大重要的事情當中,一為飲食,一為兵力,一為誠信,而在兵力與飲食之中,孔子認為飲食較為重要。因此,孔子慎重處理「君子賜食」的事宜,他曾指出:「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君於食,君祭,先飯。」意思是說,如果國君賜予煮熟的食物,孔子必須擺正座席,然後先嚐一嚐,表示欣賞。反之,如果國君賜來生肉,則要先經過煮熟,再向祖宗供奉。這是由於君主賞賜來的食物是一個極大的榮耀,故此必須先讓祖先品嚐,一來表達不忘根本,二來含有光耀宗祖之意。又或者如果國君賜來的是生畜,便要飼養起來。直到遇到祭祀時,才可以殺掉以為祭品。

此外,孔子亦指出人臣應該「先事而後食」,故有「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換言之,大臣宜先把工作辦妥,盡忠職守,俸祿之事宜放在後面。他訓導弟子時強調:「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因此要成為一個有大德的人,則必須要用心為學,實行寡欲力學的原則。要明白,孔子所提出的只是寡欲而非絕欲,由是「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再者,孔子從飲食之中來看人倫的關係,他指出可以透過飲食來維繫尊長孝悌的觀念。在古代中國社會裡,盛行三年一鄉飲的習俗。孔子說:「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正如孔安國注曰:「杖者,老人也。鄉人飲酒之禮,主於老者。老者禮畢出,孔子從而後出。」意思是行鄉飲酒禮的時候,必須專讓長輩先出,然後晚輩才出,表達出尊老的態度。故有「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而孔子強調假若「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鬥之獄繁矣。」又他參加喪禮活動,從沒有吃飽過,正所謂:「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藉此來表達哀傷的情感。此外,孔子赴宴,如果主人家的接待是不符合禮法的話,就算是款之以魚肉,他也不會進食;然而,假如主人家是以禮行事的,這樣,即使蔬食也視為上等菜色。《禮記‧王藻》曰:「孔子食于季氏,不辭,則不食肉而飧。」又《禮記‧雜記》也有言:「孔子曰:吾食于少施氏而飽,少施氏食我以禮也。」因此之故,於孔子而言,飲食並不是簡單的吃喝,它實在是表現出一種社會秩序,展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作用。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