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紙料製作衣服始於唐代,入宋以後更為流行。北宋政府在四川賑濟,曾一次發放紙衣十萬件。寒士也多有穿著紙衣的。紙有隔熱性質,具一定保暖作用。宋、蘇易簡《文房四譜》中的《紙譜》,便有這樣的記載:「山居者常以紙為衣,……然服甚暖。」宋、徐思遠亦有「紙衣竹几一蒲團,……不知月落夜深寒」的詩句。除紙衣外,還有紙帽、紙帳、紙被等。紙被不僅能保暖,還能折耐磨,因人用作禮品,為人所珍愛。
紙衣的製法,是每一百幅紙,用胡桃、乳香各一兩煮,或蒸。待陰乾後,用箭就橫卷,再加踩踏,便成衣料。紙質衣帽被帳的出現,主要是由於衣料來源不足,或一時作為應急之用,但不失為中國古代人民的一項創造。
據宋、陶穀《清異錄》中的《酒漿》記載,當塗所產的一種酒曲內多是發散藥,所醞之酒,人們飲後,酒勁見風即消,因此不會醉得很久,又無腹滯之患。時人稱這種名酒為「快活湯」,士大夫則謂為「君子觴」。
由於佛教戒殺生之說和道教養生之說的影響,以非動物性原料製作的素食逐漸普及,人們不但在齋戒時食素,平時也有食素的。北宋時,開封等大城市之中,已有專門經營的「素食店」、「素分茶」,以蔬果、麩笋、乳蕈等烹製菜餚,一如寺院齋食。
此外還有素點心食店,專賣豐糖糕、假肉饅頭、素夾兒等素點心。當時還盛行以素菜烹製的葷食象形菜,冠以「假」字的菜餚如煎假烏魚、假羊事件等,均是以麵筋、豆腐、山藥和菇蕈類等作為原料,用「以素托葷」的烹飪方法,巧製出具有葷菜色、香、味和形狀特徵的象形菜。
宋五嫂是兩宋之際的烹飪能手,以善於烹製魚羹而聞名。她原籍汴京,是袁褧家僕役之妻。靖康之難時,她南徙臨安,在西湖上以賣魚羹為生,備受歡迎。袁褧《楓窗小牘》載:「舊京工伎,固多奇妙,即烹煮盤案,亦復擅名,……若南遷湖上魚羹宋五嫂、羊肉李七兒、妳房王家、血肚羹宋小巴之類,皆當行不數者。宋五嫂,余家蒼頭嫂也,每過湖上,時進肆慰談,亦他鄉寒故也。」
據載,宋高宗亦曾慕名品嘗宋五嫂的魚羹,宋、周密《武林舊事》中的《乾淳奉親》載:「太上命盡買湖中龜魚放生,並宣喚在湖賣買等人,……時有賣魚羹人宋五嫂對御自稱:『東京人氏,隨駕到此。』太上特宣上船起居,念其年老,賜金錢十文、銀錢一百文、絹十匹,仍令後苑供應泛索。」後世奉宋五嫂為烹魚者的「祖師」,詩文中仍屢屢及之。現時杭州名菜之中,尚有一道「宋嫂魚羹」。
金華火腿是以鹽腌製的乾鹹豬腿,相傳創製於宋代。欽宗時,宗澤自家鄉婺州義烏(今屬浙江)返京,帶回鹽腌肋條豬肉,稱為「家鄉肉」,用以宴請賓客,因其美味可口而大得讚賞。後來義烏、金華一帶據家鄉肉的腌製方法加以改進,選用豬腿肉為原料,製成品的外皮呈火黃色,剖開則鮮紅似火。南宋時貢入宮中,高宗美稱為「金華火腿」,其名遂不脛而走,成為地方特產。一說因腌製時用火熏乾,所以叫做火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