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京城汴京建有望火樓,這標誌著城市消防工作的專職化。《東京夢華錄》載:「於高處磚砌望火樓,樓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數間,屯駐軍兵百餘人,及有救火家事,謂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鋸、梯子、火權、大索、鐵錨兒之類。每遇有遺火去處,即有馬軍奔報軍廂主,馬步軍殿前三衙、開封府各領軍級撲滅,不勞百姓。」
北宋時已經建立了專司防火救火的軍隊,名為「潛火隊」,這比西方最早的消防隊早了六百年,1666年英國倫敦發生大火後才成立消防隊。最常用的滅火器是水囊,唧筒的發明和使用更是一個劃時代的貢獻,這是一種手動抽水的工具,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消防噴水槍。
北宋著名針灸學家王惟一設計鑄造了供針灸用的人體模型,於天聖五年(1027年)完成,共有兩個,史稱「天聖銅人」。銅人外殼分為腹背兩半,可以開合,體內臟腑齊全,體表用錯金鍍寫腧穴名稱。銅人體內注入水銀,外表用黃蠟塗封,將腧穴名稱蓋住。醫生按穴試針,如中穴位,起針後有水銀流出;如不中穴位,則扎不進針。這兩個針灸銅人,主要作為針灸教學及考試之用。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掠走其中一個針灸銅人,至元代時始歸還中原;另一個針灸銅人則流落到襄陽,但最後兩個都不知所蹤。後世受其啟發,製作過不少這類銅人。
蘇軾出任杭州通判時,路過鎮江,曾目睹神奇莫測的江上景物,情況有如現代人所說的飛碟或不明飛行物體。其《游金山寺》云:「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中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此詩原注:「是夜所見如此。」說明蘇軾是親自見到這情景的。
鎮江距揚州不遠,據沈括《夢溪筆談》載:「嘉祐中,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初出於天長縣阪澤中,後轉入甓社湖,又後乃在新開湖中,凡十餘處,居民行人常常見之。余友人書齋在湖上,一夜忽見其珠,甚近。初微開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橫一金線。俄頃忽張殼,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爛然不可正視。十餘里間林木皆有影,如初月所照;遠處但見天赤如野心;倐然遠去,其行如飛;浮於波中,杳杳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