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開始,香港高等院校全面開展大學四年制;與此配合,各院校等加強了通識課程。香港浸會大學統稱這一類課程為「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有的院校則稱此為「通才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有叫做「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換言之,這類課程的整體特色是「識」、「通」和「博」,透過探討普通的、大學生都應該掌握的知識,融匯而成一個總體,從而對世界事物有所感悟和領略,由「知」而達於「識」。在這個過程中,因著才智和識見的提高,人的德行操守和精神境界亦逐漸得到昇華,而日趨於「雅」。要貫徹這樣的宗旨,不是一個科目可以達成的,因此要採取跨學科學習的模式,藉著一系列科目的組合作出相應的訓練和培養。
在大學四年的學制安排之中,通識教育課程佔四分之一以上,而少於三分之一,通常是在大學一、二年級修習。課程內容因校而異,大致上包括中英語文、應用技巧、人文質素、體能訓練四大類。浸會大學規定,學生必須選一個「歷史與文明」(History and Civilization)科目,主要由歷史系設計和提供,其他學系亦有參與。現時香港的高中課程裏,有歷史(世界歷史)和中國歷史兩科,前者通稱為「世史」,後者通稱為「中史」。部分同學可能修習過其中一科,但多數同學相信在唸高中時並沒有讀過;讀過歷史或中國歷史科的同學,掌握了相當數量的歷史知識,在複雜多變的時代和社會,歷史知識肯定是很有幫助的;在高中階段沒有修習過歷史科目的同學,也不必為此而擔憂,因為歷史知識其實無處不在,在大學階段亦有足夠時間可以去吸收歷史知識。何況人的一生本身就是一個歷史過程,是歷史發展的一部分,有些人到了中年或晚年,才對歷史的重要性有所認識。作為通識教育的一個組成元素,與歷史文化相關的學科,講授知識、傳播文化主要是一個學習過程,一個認識人生、了解世界和探索宇宙奧秘的途徑;學科設計的宗旨,是藉著文獻材料和知識資訊養成思考及批判的能力,從而達到獨立思考和客觀批判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