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解 |
說明 |
1. 文明即常識意義下的文化 |
|
2. 文明是文化的一部分 |
- 文明是文化的物質成份,包括物質生產、技術體系及其成果;
- 文明是靜態的社會制度和組織;
- 指都市文化;
- 特指工業文化。
|
3. 文明是社會進步的狀態或標誌 |
- 文明是不同於蒙昧時代、野蠻時代的時代(即文明時代);
- 文明是教化、開化的結果;
- 文明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風尚。
|
4. 文明是與文化對立的概念 |
- 文化是社會的精神狀態,文明是社會的物質狀態;
- 文化是社會的深層結構,文明則是社會的表層結構;
- 文化是生活的價值體系,文明是生活的技術體系;
- 文化是生氣勃勃的向上因素,文明是凝固僵化的衰落狀態;
- 文化是動態化的人類現象,是「活動的文明」,而文明是凝固化的人類現象,是「凝固的文化」;
- 文化是文明的原因,文明是文化的結果。
|
文化與文明兩者的區分及其異同是不容易的,正所謂「一而二,二而一」,而且兩者之間又有著互動的關係。大致上說,或者可以作這樣的比喻:文化屬陰,文明屬陽;文化是較靜態的,文明則較為動態。正如人類有兩性,文化近於女性,文明則近於男性,兩性共同生活締造人類繁衍;同樣,文化涵蓋人類文明的所有成果,沒有文化則文明不可能出現,沒有文明則文化無以生成。文化製造文明,文明催生文化;文化是新文明之母,文明是新文化之父。在歷史進程中,文化如細水長流,每每展現其延續性,文明則常見興衰之象。
從歷史學角度檢視文化與文明,便是「文化史」或「文明史」。近代中國學者對中國文化史開展較體系的研究,始自1920年代梁啟超著《中國文化史稿》;這類著作的出版,在1930年代出現了一個高峰期。1949年後,錢穆等學者在港台延續了中國文化史的傳統;1980年代以來,中國內地學者掀起另一個熱潮。現時兩岸四地的高等院校,大多設有中國文化史科目;而與此對應,則有西方文明史科目。近年來隨著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和新文化史(New Cultural history)的興起,「文化」一詞作為科目名稱漸趨普遍。在「歷史與文明」這個通識課程之中,「文化」與「文明」互見,關於西方的多用「文明」一詞,關於中國的多用「文化」一詞,固然是學術上的慣習,實亦足以反映新的研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