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6

 

第二代楊家將:楊延昭

楊延昭原名延朗,為了避宋朝趙氏祖先玄朗的諱,因此改名延昭。他有楊六郎的稱號,皆因契丹人頗為懼怕他,因此稱呼他為六郎。楊延昭出生於後周顯德五年(958年),二十二歲的時候,跟隨他的父親楊業歸順宋朝,繼後又隨父親戍守邊疆。楊業殉國時,楊延昭二十九歲,不過宋廷並沒有立即加以重用,開始時派他到景州當知州,不久江淮災荒嚴重,朝廷任命他為江淮南都巡檢使,職責是「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當時大概是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翌年被調回北方,初任知定遠軍,再調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統兵一萬人,負責保州、威虜軍、靜戎軍的邊防任務。自從宋室發動的「雍熙北伐」失敗後,遼軍南侵作出報復,公元986年十二月在望都君子館殲滅數萬宋軍,侵佔了一些土地。兩年後遼軍再次南侵,被宋將尹繼倫、李繼隆擊敗,損失大量人馬。此後宋遼雙方停止了大規模戰爭。

然而公元999年楊延昭到達河北後,遼國蕭太后、聖宗皇帝再一次侵略宋朝,迫使宋真宗渡過黃河,進駐河北大名府。其間楊延昭駐守遂城,蕭太后親督大軍前來攻城,形勢對宋軍不利。當時碰巧是冬季十月,出現強烈的冷空氣,楊延昭利用這個氣候特點,命人乘夜從城上向城牆沖水,隨沖隨凍,到了天明,城牆上結起了堅硬光滑的冰層。遼兵面對滑溜溜的城池,不能架梯攻城,只好放棄進攻。楊延昭看見遼兵撤退,便出城追擊,奪得大量兵器衣甲。楊延昭在遂城取勝後,獲得宋真宗的召見,真宗問了許多邊防情形,並把延昭升為莫州刺史。咸平三年(1000年)冬,遼國再進攻遂城,楊延昭在遂城以西的羊山佈置了伏兵,然後在羊山北面與敵人交鋒,且戰且退,到了羊山西面伏兵出動,將遼軍打敗,斬獲敵將首級。楊延昭因此晉升為團練使。但是兩年後遼人攻打保州,楊延昭與楊嗣引兵拒敵,吃了敗仗,宋廷革掉楊延昭的緣邊都巡檢使職銜,還召他入京,楊延昭更差點兒遭治罪。過了一年,由於邊庭緊張,朝廷重新起用延昭,恢復他都巡檢使一職,不久又調任寧邊軍部署。

繼遼國後,北宋又面對另一個外患。銀州党項人李繼遷攻陷靈州,在西北地區與宋廷軍隊發生多次衝突。宋真宗對於同時應付兩股外患,感到憂慮,傳召楊延昭進京,徵求他的意見,真宗認為楊延昭的意見「不適機要」,沒有採納。咸平六年(1003年)六月,真宗親訂了陣圖,把鎮州、定州、高陽關三路兵力集結於定州,同時又設三支騎兵,楊延昭等領五千騎兵屯保州。同年八月,楊延昭肩負另一項任務,就是率領一萬人,掩護靜戎軍、順安軍營田河道的工程,而溝洫河道目的是消極防禦遼國騎兵。宋景德元年(1004年)閏九月,遼國蕭太后、聖宗親率大軍侵入宋境,以統軍使蕭撻凜為先鋒。楊延昭奉命從寧邊軍向北挺進,以發揮牽制遼軍的作用。隨後他被任為緣邊都巡檢。不過遼軍繼續前進,在十一月到達澶州。假如澶州失陷,遼兵可以南渡黃河,宋首都開封就會受到威脅。宋廷大臣王欽若、陳堯叟分別主張遷都金陵、成都,新任宰相寇準則堅決要求真宗御駕親征,真宗無奈答應。真宗到達澶州前,遼軍先鋒蕭撻凜在澶州被宋軍射殺身亡,遼軍士氣大挫。這個時候楊延昭向朝廷建議命令各地軍隊,守住重要道路,合力進攻遼軍。宋真宗對此當然不會支持,並派人與遼國講和,結果宋遼締結盟約,史稱「澶淵之盟」,以金錢換取和平。遼軍離開宋境,其間受到楊延昭軍隊追擊,楊延昭更帶兵追進遼國邊境,嚴厲懲罰敵人。

澶淵之盟後的一年,楊延昭獲任命為知保州,兼緣邊都巡檢使,稍後晉升為保州防禦使。同年五月,升遷為高陽關副都部署,高陽關是北方的邊防重鎮,它的北面有三關,分別是瓦橋關、益津關和淤口關,三關是前哨陣地,是當年後周世宗北伐時從遼人手上收復過來。從楊延昭成為高陽關副都部署,可見宋室對他委以重任。此後楊延昭沒有調動過職務,只是官銜曾改為英州防禦使。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初七日,五十七歲的楊延昭在高陽關逝世。楊延昭防守河北地區接近十五年,其間他治軍嚴格,重視軍隊紀律,不過並不講究個人排場,能夠與士卒同甘共苦,若有奬賞或功勞,必先讓給部下,因此楊延昭在世時或身歿後,均深受河北軍民愛戴。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