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6

 

第三代楊家將:楊文廣

楊文廣字仲容,是楊延昭第三子,生年不詳,他的兩位兄長名傳永和德政,兄弟三人均以父遺蔭得官。楊文廣前半生事業沉滯,只擔任低級軍職。中年以後才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而機會的來臨與宋夏戰爭有所關係。早在宋真宗時期,西北党項族人李繼遷已經對抗宋朝,他的孫子李元昊在1038年公然稱帝,國號大夏(西夏),並且與宋廷開戰,先後在三川口之役(1040年)、好水川之役(1041年),以及定川寨之役(1042年)重創宋軍。宋軍在西北接連吃敗仗後,京西一帶在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遭受軍賊張海、郭邈山等人劫掠。朝廷派兵鎮壓,花了超過一個月時間,仍然沒有成功,因此便許諾若捕盜立功,就會不次擢遷。楊文廣受到舉薦,以巡檢身份討捕張海。後來張海等人的叛亂被陝西宣撫使韓琦撲滅。楊文廣在討平張海的具體戰功不詳。

范仲淹畫像

從慶曆四年(1044年)到皇祐五年(1053年)的十多年間,楊文廣的戎馬生涯踏入新的階段。慶曆四年六月,主持慶曆新政的范仲淹,承受不住朝中反對變革者的壓力,主動要求鎮守西北,宋仁宗任命他為陝西、河東宣撫使。據《宋史‧楊文廣傳》記載,范仲淹「宣撫陝西,與語奇之,置麾下。」楊文廣成為范仲淹的幕僚,他受到范仲淹青睞,原因可能是范仲淹主張在西疆修建堡寨,藉以招納蕃部,抵禦西夏。楊業善於修築堡寨,楊文廣對此有所認識。既然范仲淹主張修堡築寨,因此以楊文廣為其幕僚,透過他掌握更多有關建堡築寨的知識。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儂智高在南方造反,攻陷邕州,建立大南國,自稱仁惠皇帝,乘著宋廷疏於防備,很快攻克了廣南東西路的多個州縣,進而圍攻廣州。宋室大為震驚,以狄青為統帥,讓他全權挑選兵將,討伐儂智高之亂。狄青選擇了年過半百的楊文廣,二人在陝西時已經互相認識。皇祐五年正月,經過一場浴血大戰,即歸仁鋪一役後,狄青擊潰了儂智高。楊文廣在南征儂智高的戰爭中,並非擔當重要的戰鬥角色,沒有參與歸仁鋪戰役。戰爭結束後,狄青擢升為樞密使,楊文廣則出知渭州的德順軍,同時他的官階是大使臣的內殿承制。德順軍即渭州隴竿城,土地饒沃,人口眾多,是宋廷與西蕃買賣戰馬的重要地方,西夏對該地早已垂涎。所以楊文廣被委任為知德順軍,顯示宋廷對他一定不是投閒置散,楊文廣在德順軍任職六年,直至嘉祐三年(1058)轉往廣南西路的宜州。

楊文廣任知宜州時,其官階陞為西京左藏庫副使。嘉祐六年,調任廣西西路鈐轄知邕州,同時他的官階遷為供備庫使。兩年後,仁宗病逝,侄兒英宗繼位,官階已經是左藏庫使並帶御器械的楊文廣,升擢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統領軍隊一萬五千至一萬八千人,宋廷文臣認為這是很大的榮寵。他得到提升出於英宗器重和宰相韓琦、龍圖閣學士張方平的推薦。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楊文廣獲補陞為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翌年正月,英宗逝世,神宗即位。可能是新君嗣位,楊文廣遷為興州防禦使。同年閏三月,轉為秦鳳路副都總管。神宗繼位以後,暮年的楊文廣在邊塞上竟然創立事功。

宋神宗胸懷壯志,希望開疆辟土,目標就是西夏,方法是秉承范仲淹、韓琦的做法,在宋夏邊境要塞,興建多個堡寨,招納不同蕃部,削弱西夏實力。楊文廣善於築城,因此執行韓琦的命令,在篳篥和擦珠谷築城,時間是熙寧元年(1068年)七月。同年九月,楊文廣在篳篥修建了大甘谷寨,取名甘谷城,年底又完成擦珠谷築堡,命名為通渭堡。楊文廣修築甘谷城前,知道西夏會派兵攻擊,他佯稱去擦珠谷,擾亂西夏人的視線,並搶先趕去篳篥,打敗遲來的西夏軍隊,使築城工作順利進行。由於成功完成任務,朝廷嘉獎楊文廣,賜給他對衣、金帶及銀鞍勒馬。由此可見,楊文廣修築甘谷城和通渭堡,是他在邊區上最得意的表現。熙寧二年,楊文廣徙知涇州的鎮戎軍,不久徙知鄜州。後來神宗決意開邊熙河,派王韶領兵出征,楊文廣沒有從征,明顯不受王韶重用。不過楊文廣在熙寧五年(1072年)十一月,晉升為步軍都虞侯,離開陝西,出任河北的定州路副都總管。熙寧七年(1074年),遼國派人商議蔚、應、朔三州邊界,藉以爭奪土地,楊文廣乘機向朝廷獻上攻取幽燕的陣圖和方略,這些陣圖和方略是根據他打探得來的敵情,還有其父祖的秘本編繪而成,動機是為祖父楊業復仇、完成父祖心願,以及看穿遼國是色厲內荏,國力今非昔比。當然楊文廣獻策得不到宋廷的回應,熙寧七年十一月他齎志以歿,死時可能是七十五歲。翌年閏四月,朝廷循例追封楊文廣為同州觀察使。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