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仍未開始,故此中日戰爭可視為大戰的先聲,亦有人主張以此作為二次大戰的開端。
中日戰爭使日本正式進入戰時體制,亦即法西斯主義在日本確立的時期。1937年秋,日本為了對待戰事的擴大,實行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次年4月,成立了「國家總動員法」。即是說,政府為了達成戰爭的目的,可以不經議會的協贊,而動員人力物力資源。因此議會可說完全失去了力量,而給予軍部獨裁的法令根據。
其結果,因對外關係惡化,導致輸入減少,生活必需品和鐵、煤等重要物資以及經濟方面的發展,均以統制令加以管制。到1940年時,已形成國家獨佔資本的狀態。
思想文化方面的統制,在此之前已逐漸加強,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之外,更及於自由主義。1935年美濃部達吉的天皇機關說出問題之後,政府有所謂「國體明徵聲明」,即強調天皇為統治權之主體。政府又鼓吹「超國家主義」,1937年設「教學局」,作為思想統制和實踐超國家主義的機關。文部省也出版了《國體之本義》、《臣民之道》,作為國民教科書。1941年,小學校改稱「國民學校」。
政治上,自政黨內閣廢絕後,政黨勢力已次第衰退,政黨黨員追隨時勢與軍部協力的數目增加。1940年1月,米內光政組閣時,政黨黨員中結成了「聖戰貫徹議員同盟」,開始主張解散既成政黨,及結成所謂「舉國政黨」。這年7月,第二次近衛內閣成立,以結成舉國政黨為基幹的「新體制運動」活潑起來,跟著便是立憲民政黨、立憲政友會的解散,10月且有吸收了這些政黨黨員的「大政翼贊會」成立,確定了跡近於「一黨獨裁制」的形態。但這並不是一個政黨,而是協助政府的國民組織。所以次年9月就有「翼贊議員同盟會」成立,作為推進選舉的中心。
這時日本的文化,也因受了德國超國家主義的影響,國粹的傾向頗強。史學上,皇國史觀成為支配的論調;文藝界方面,作家、畫家相繼從軍,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結成「大日本言論報國會」,更使文化窒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