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6
三、長江與資源運用

【1】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171頁)
本書旨在強調南宋的建立,標誌著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由北方轉移至南方,南方經濟發展凌駕北方。全書共有七章:(一)緒言;(二)北宋政權的建立和南方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三)政治中心移動對南方社會的影響;(四)南渡後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五)金人統治下北方的殘破;(六)從人材勃興看兩宋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七)結論。書末收載〈附錄:宋史地理志路、州、軍區劃表〉。作者將中國經濟重心由北移向南的過程分作三個階段:(一)從遠古至西晉末年;(二)東晉建立至北宋末年;(三)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爆發。對於各階段的發展,作者表示「從遠古直至西晉末年為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徵是北方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超過南方,我國的經濟文化重心,是在黃河中、下游流域,這時可以說是北方的全盛時代。從東晉建立至北宋末年為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徵是南方經濟有了很快的發展,形成一個新的經濟中心,逐漸由南北平衡發展轉而南方超出了北方水平,可以說是南北對立時代。它的發展過程,又可以唐朝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以永嘉之亂作為起點,後一階段以安史之亂作為起點。從南宋渡江至鴉片戰爭為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徵是經濟重心完成了南移的過程,南方經濟發展水平,完全超過北方,可以說是南方的全盛時代。」

【2】范金民主編:《江南社會經濟研究(六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年。(1275頁)
江南一地有廣、狹義之分。廣義是泛指長江以南地區,但不包括四川;狹義則指長江下游地方,包括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安徽省東南部以及上海市。唐初以前,江南地區農業發展處於低度開發的狀態。從唐中葉至北宋末年的三個半世紀期間,由於人口增多、社會安定,江南農業蓬勃發展,耕地面積增加,水利建設較前發達,農產量不斷上升。及至南宋時期,江南人多地少,當地地主將湖澤變為圩田,這些圩田農產量驚人,因此江南農民在自給之餘,更把一些收成,向浙江甚至是北方地區傾銷。當時社會上出現「蘇湖熟,天下足」這句諺語,足見江南已成為中國農業重心。明代中葉以後,江南搖身一變,變成蠶桑絲綢生產、棉紡織業基地,製成品不僅流通全國,並且遠銷至歐美國家。江南經濟富庶,促使市鎮崛興,該地區因而走向城鎮化、市場化,以及農業商品化。直到清代道光年間,江南經濟才開始衰落。南京大學明清史研究室承擔該校「九八五工程」研究課題,《江南社會經濟研究》就是這項課題的研究成果。該書共有三冊:(一)六朝隋唐卷;(二)宋元卷;(三)明清卷。六朝隋唐卷收載十三篇論文。至於宋元卷與明清卷,分別收錄六篇與十七篇論文。

【3】陳勇:《唐代長江下游經濟發展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12頁)
這本書是作者以他的博士論文為基礎,作出修改而寫成的。全書共有十章:(一)導論;(二)唐以前長江下游的經濟開發;(三)唐代長江下游稻作農業的發展;(四)唐代長江下游經濟作物的種植和商品性農業的發展;(五)唐代長江下游大地產的發展;(六)唐代長江下游手工業的發展;(七)唐代長江下游商業的發展與商品經濟的活躍;(八)唐代長江下游的交通與海外貿易;(九)唐代長江下游的人口分佈與變遷;(十)餘論。作者認為江東地區農民率先使用曲轅犁,並且掌握水稻插秧技術以及稻麥輪作複種制等先進耕作方法。與此同時,長江下游水利事業蓬勃發展。這些因素促使稻作生產率增加,農業收成豐富,農民將部分收成運往市場銷售,或者透過以物易物方式,換取日常生活必需品,形成了消費市場,刺激江南地區手工業與商業的興趣。經濟進步當然引發長江下游社會出現轉變,這些轉變包括:城市群崛起、商人勢力冒升等。由於長江下游經濟在中唐以後發展一日千里,因此作者相信中國經濟重心一定由北方移向南方,安史之亂只不過是加快移動速度而已。他指出「南方地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安史之亂前就與北方經濟較為接近,安史之亂南方經濟在原來的基礎上持續發展,因而超過北方是很自然的事。我們以為如果沒有安史之亂,經濟重心也會南移到江淮地區,只是時間會略為推遲些,安史之亂的爆發,只不過是加速了經濟重心南移的步伐罷了。」

【4】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5年。(126頁)
隋煬帝在位期間,開鑿了多條運河,其中通濟渠、山陽瀆與江南河將黃河、淮河、長江三條中國重要河流連接一起,使南北水路交通幹線大大縮短,對唐宋時期中國政治、社會經濟動向影響極大。本書在1944年出版,旨在剖析這三條運河如何影響唐宋兩代發展。全書分為十章:(一)緒論;(二)高宗以後的東都與運河;(三)大唐帝國的極盛與運河;(四)大唐帝國的中衰與運河;(五)大唐帝國的中興與運河;(六)大唐帝國的崩潰與運河;(七)北宋的立國與運河;(八)北宋帝國的崩潰與運河;(九)宋金的對立與運河;(十)結論。作者表示唐宋興衰與運河是否暢通無阻有密切的關係。此外,運河出現促使洛陽、汴州(開封)成為唐宋兩朝的政治中心,並且帶動揚州、杭州等城市崛起。他說「唐代在安史之亂以前,運河都能夠暢通無阻,把經濟重心的南方的物資大量輸送到北方去,以支持中央的政權,滿足國防的需要。因此,唐在安史亂前武功顯赫,國勢強盛。到北宋時代,運河大體上也能充份發揮它的作用,故北宋帝國仍能長期站立得住。可是,唐末及北宋末年,當運河因被切斷而不能把南方物資大量運往北方的時候,唐宋帝國便要隨著經濟基礎的動搖而力量削弱,甚至於滅亡了。復次,洛陽在唐代所以能夠成為東都,由於它位於運河的北端,由江淮經運河北上的物質都先在那裏集中。又如位於運河北段的汴州,其地位所以日形重要,也完全由於運河的影響。汴州是南方北運物資必經之地。隨著運河的開鑿,沿河的其他地方,如揚州、鎮江、杭州等,發展為繁榮的城市,其中杭州一地,更變為南宋的政治中心。」

【5】葉書宗、馬洪林、朱敏彥主編:《長江文明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556頁)
長江幹流長6,300餘公里,是中國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長江每年入海的總水量超過10,000億噸,相當於黃河的二十倍,在世界的名川大河中排在第三位。長江水系通航的河道有3,600多條,通航總里程超過57,000公里,佔全國內河通航總里程一半以上。地勢方面,長江流域從四川盆地直至出海口,除山體以外,基本上都在海拔六百米以下。由於有豐富的水資源,加上地勢適中,因此適合人類居住,經過千萬年來先民的智慧創造與辛勤勞動,締造了燦爛的長江文明。該書編者將長江文明發展分為七個階段。至於各階段的主要特色,編者表示「第一階段是從遠古洪荒時代到西周末年,大致上是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第二階段是春秋戰國時期到西晉末年。這個階段,鐵器取代了青銅器,以農戶為生產單位,以種植水稻、養殖蠶桑為主幹的農耕技術及相應的生產管理體制基本定型。第三階段是從東晉開始,一直到唐朝末年,這是長江流域成為中國社會經濟重心的階段。第四階段是從五代到元末,這是長江流域繼成為中國社會的經濟重心之後,又成為文化重心的階段。第五階段是從明代開始,直到清代的道光年間。這個階段,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很快就黯然失色,是長江文明發展的灰暗期。第六階段是從鴉片戰爭到中華民國的時期,長江流域具有鮮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特徵。第七階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從1949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止的30年間,長江文明回復到半封閉狀態。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確立了改革開放,長江文明才真正煥發了青春。」全書分為七篇,對各階段的發展作出深入的論述。

【6】朱振宏主編:《長江400問》,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0年。(184頁)
編者在〈前言〉中,歌頌長江對促進中華民族成長的貢獻,他說「奔流不息的長江,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河。她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雪山冰川之中,携納了沿途的百河千川,劈開崇山峻嶺,穿越沃野平原,浩浩蕩蕩,奔流向東。千百年來,長江用其甘美而豐厚的乳汁,哺育了兩岸優秀的中華兒女;用其博大深厚的胸懷,孕育了悠遠而燦爛的中華文明;滙同其眾多的支流像血液般滋養著中華大地。她所流經的地方構成了中國最美麗、最繁榮、最富饒的地區。」不過,長江與人類一樣,同樣有喜怒哀樂。她歡喜開心的時候,向千千萬萬黎民廣施恩澤,人民固然受惠不少。但是她發怒時相當可怕。水災是她發怒的表現,每一次水災都造成人命財產重大的損失。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從唐代至清代的接近1,300年間,長江水災共發生了223次。當中在1870年發生的水災造成的破壞最大。四川二十個州縣、湖北三十個州縣,還有湖南二十個州縣成為災區,兩湖平原變成澤國,受淹面積達三萬多平方公里。即使是當代中國時期,長江水災亦會間中發生,尤以1954、1998年水災最為嚴重。內地政府斥巨資興建的長江三峽水利工程,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紓緩水災問題。《長江400問》一書分為四編:(一)自然地理篇;(二)歷史文化編;(三)社會經濟篇;(四)治理開發篇,四編共提出了400條問題,以自問自答的形式,剖析古今長江的演變,讓讀者「了解她的歷史和現在,了解她豐富的水利電力資源蘊藏和在建的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了解長江的洪水災害及防洪措施,了解千百年來治理長江的實踐,以及長江流域許許多多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景觀。」

【7】萬繩楠、莊華峰、陳梁舟:《中國長江流域開發史》,安徽:黃山書社,1997年。(383頁)
萬繩楠在〈序言〉中說明「開發史」的探討範圍,就是「寫開發主要是寫農業、工業、商業和科學技術,各個時期有各個時期的特點與側重面。文化寫不寫?我們以為如與經濟開發有關,可以寫,否則不寫。例如戰國老莊哲學的形成與楚辭的出現,唐宋南方文人的湧現,顯然與南方經濟的發展有關,便可以一述,以明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之間的關係。如果一種文化思想起到了促進經濟開發與發展的作用,那就更應該寫。如越國計然的重商主義,便應當作重點來寫。」全書分為八章:第一章〈石器時代長江流域的開發〉;第二章〈長江流域文明時代的到臨〉;第三章〈列國時代長江流域經濟、文化的突飛猛進及遭受的挫折〉;第四章〈秦漢時代長江流域經濟開發的曲折性〉;第五章〈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江流域經濟的迅速發展與幾度猝然跌落〉;第六章〈唐和五代長江流域開發的繼續發展與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第七章〈宋元時期長江流域經濟的開發問題〉;第八章〈明清時期長江流域經濟開發的新發展及其艱難曲折性〉。至於本書出版目的,萬繩楠表示「我們想把本書寫成一部理論意義、學術價值都較好的作品,以期對長江流域的開發事業有所裨益。」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