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6
四、南宋的臨安

【1】林正秋:《南宋都城臨安》,杭州:西冷印社,1986年。(452頁)
臨安即現在浙江省省會杭州,是南宋時期的國都。在十二、十三世紀期間,臨安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與此同時,由於城市經濟發展和居民數目增加,促使市民聚居方式與管理體制出現變革,形成了新的坊巷聚居體制,這種城市管理及布局的變化,在世界城市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兼且探討南宋時期的杭州,亦富有現實價值,作者指出「現在,杭州又是我國被譽為人間天堂的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因此,研究南宋故都杭州,不僅有利於探討南宋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遺產,而且還可以為把杭州建設為一個風景優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社會主義的新型城市而提供有益的參考。」書中共有十二章:第一章〈定都以前的杭州〉、第二章〈南宋定都臨安〉、第三章〈皇宮與中央官署〉、第四章〈都市建築與交通〉、第五章〈西湖與園林建築〉、第六章〈人口與家庭〉、第七章〈都市的管理與治安〉、第八章〈都市的經濟〉、第九章〈都市的文化生活〉、第十章〈都市風俗〉、第十一章〈國際交往〉、第十二章〈南宋後期的臨安〉。書末有三個附錄,順序為〈南宋臨安大事編年記〉、〈南宋皇帝及年號簡表〉,以及〈圖表〉。內容豐富、介紹全面、新見迭出是本書的特色,杭州大學教授徐規表示「《南宋都城臨安》一書三十餘萬言,對南宋都城一百四十年的歷史作了較全面的介紹。該書涉及定都原因、皇宮官府、工商經濟、江河航運、文化教育、風俗人情、城市建設、環衛管理、社會治安、園林建築、國際交往等項目,內容豐富,多有新見。」

【2】王士倫、趙振漢編著:《杭州史話》,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97頁)
杭州古稱餘杭。餘杭名稱由來有兩個說法。一是相傳夏禹治水,他前往會稽,在此捨航登陸,因此當地以禹杭為名,後來民間訛傳為餘杭。另一個說法是秦始皇南巡,渡浙江,上會稽,曾經在會稽捨航,故稱餘杭。這兩種傳說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餘杭一詞與航船聯繫在一起。其實在遠古時期,餘杭一帶都是沼澤湖河,人們廣泛使用獨木舟,他們更創造出方舟,所謂方舟就是把幾條船並連在一起,作為過渡的工具。因此從餘杭這個名稱,我們可以知道舟船是當地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至於杭州一詞,在隋代才正式出現。隋文帝楊堅在開皇三年(583年),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廢除了郡這個機構,只保留州縣兩級機關。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統一中國,以餘杭作為州的機關,餘杭因而改稱杭州。隋煬帝大業六年(610年),江南河鑿通,杭州成為貫通南北的大運河終點,杭州因而搖身一變,變成中國東南地區的交通樞紐,從此其地位日益重要。及至唐朝中葉時期,杭州已經是東南著名的大城市。五代十國期間,吳越錢氏以杭州為都,積極經營,在當地築石堤、廣城廓、造台榭、建府署。北宋時,杭州享有「地上天宮」稱號,人口多達數十萬。這些為日後南宋建都杭州奠定了穩固基礎。值得注意的是,杭州尚有不少獨特的自然風景與名勝古蹟,如錢塘江、西湖、靈隱寺、岳飛墓等。正所謂「地靈人傑」,杭州出現了畢升、于謙這些家喻戶曉人物,大文豪白居易與蘇軾也先後與杭州結緣。《杭州史話》一書對杭州的歷史、古蹟、傳聞、歷史人物娓娓道來,讓我們對這座名城有進一步的認識。

【3】傅新民編著:《細說南宋京城與西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152頁)
靖康之禍於公元1126年發生,金人攻佔開封,徽欽二帝被俘,北宋滅亡。徽宗子趙構即帝位,是為宋高宗,史家稱為南宋,後來高宗以杭州為都,改名臨安,南宋偏安局面正式形成。高宗選擇杭州的原因,一方面是杭州距離金國較遠,令高宗的安全感較大。另一方面是杭州地處江浙地區,該地自經過吳越國管治以後,經濟相當富庶,足以支持南宋立國。本書作者指出「南京人稱六朝古都,但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卻沒有看中。這是因為南京雖好,但離江北太近。雖然長江北面還有一條淮河,淮河以北才是金人的控制區,但趙構始終覺得不夠安全,所以不加考慮。處於錢塘江流域的杭州,不但地理位置適中,更重要的是,江浙一帶經過北宋以前的吳越國的七八十年的經營治理,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已經發展得較為像樣。」本書除分析南宋定都杭州的原因外,還描述南宋時期杭州的風俗、街道、瓦市、食肆、園苑、墓園等。杭州西湖譽滿全國,所以作者亦花了不少篇幅,談談西湖的奇景,介紹有關西湖的著名文學作品。南宋歷史也是本書的討論重點。書中既探討南宋政治發展,又論述當時的主要人物事蹟,包括虞允文、陸游、李清照、李道濟、文天祥等。書末有五個附錄:(一)文天祥詩詞選注;(二)陸游詩詞選注;(三)李清照詩詞選注;(四)趙構本紀;(五)研究南宋臨安的部分書刊介紹。

【4】顧志興:《南宋臨安典籍文化》,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283頁)
「典籍文化」包括著書、刻書與藏書三個方面,《南宋臨安典籍文化》一書闡述南宋時期杭州的著書、刻書與藏書文化。作者指出「本書所論典籍文化,說得通俗點,即書文化,其內容涵蓋有三:一為著書;二為刻書;三為藏書。應該說,這是我們現今諸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道理很簡單,如果離開了典籍文化,又遑論其他。又需說明的是,本書重點所論是南宋杭州一地一百五十餘年的著書、刻書、藏書文化。」至於當時杭州的典籍文化發展十分蓬勃。著書文化方面,杭州是南宋首都,是全國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自然雲集不少知識分子,他們在杭州期間,賦詩作詞,揮瀟文翰,潛心學術,留下了數量豐富的著述。刻書文化方面,重文輕武是宋代的國策,在這項國策的影響下,教育與文化事業因而繁盛,對書籍需求大增,加上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廣泛使用,因此南宋杭州一地的刻書事業,不論是官刻、私刻或坊刻皆非常發達。藏書文化方面,主要是官府藏書與私人藏書。就官府藏書而言,以秘書省、內府諸閣、御書院最為著稱。就私人藏書而言,名家輩出,如李清照、洪皓、周煇、陳起、周密、賈似道等。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上卷〈著述編〉共有四章:(一)南宋著述文化發展的歷史背景;(二)南宋官府著述;(三)南宋臨安府籍文人著述;(四)南宋遊宦及寓居臨安文人著述分期舉要。中卷〈刻書篇〉則有三章:(一)南宋以前杭州刻書事業在全國的地位;(二)南宋臨安官府刻書;(三)南宋臨安私刻、坊刻書。下卷〈藏書編〉共有四章:(一)官府藏書;(二)私人藏書;(三)學校藏書;(四)佛寺道觀藏書。

【5】唐俊杰、杜正賢編著:《南宋臨安城考古》,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年。(140頁)
公元1138年,南宋定都杭州,改名臨安。早在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已經以杭州為都城,其間疏浚西湖、整治錢塘江、規劃建築佈局,還有修建宮室、街道、河渠、市場及房舍等。及至北宋,這幾方面工作仍繼續進行。尤以蘇軾在整理城市和湖區的表現最為突出,他疏浚了西湖與運河,確保漕運暢通。在前人的基礎上,南宋政府進一步對首都展開城市建設。透過文獻資料與考古發掘,我們大致掌握到南宋臨安城的城市佈局及城中遺蹟。臨安城遺址位於杭州市老城區內,遺址範圍東臨錢塘江,西鄰西湖,南達鳳凰山,北至武林門。該城平面近似長方形,城區南北長約十四里,東西寬約五里,面積約為六十平方里。城四周開有十三座旱門、五座水門。至於城市佈局方面,依然按照「前朝後市」的傳統格局進行規劃,朝廷在前,百官衙署和市區在後。城南是政治中心,南宋皇城、中央官署及太廟均集中在此;城市中部店鋪林立,是全市的經濟中心;北部設有國子監、太學、武學、貢院等文化教育機構,附近有臨安最大的書市和遊藝場──北瓦。臨安城中部有貫穿南北的御街,另有兩條南北向大路,即後市街與西大街。東西向的大路大都以御街為中心,向東西兩邊延伸,溝通臨安城諸城門。城內分設九廂八十五坊,以方便管理。《南宋臨安城考古》一書對臨安城和城內不同建築遺址有更詳細的論述,書中共有九章:(一)臨安城遺址概況;(二)皇城遺址;(三)御街與城牆遺址;(四)寺廟遺址;(五)衙署遺址;(六)皇家宅第;(七)瓷窰遺址;(八)製藥遺址;(九)其他遺址。

【6】闕維民編著:《杭州城暨西湖歷史圖說》,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302頁)
杭州的城牆、運河與西湖是本書的探討對象,編者對此作出解釋,他指出「鑒於城牆是中國歷史時期城市的標誌之一,運河與杭州城市興起、發展和街巷格局有著密切的關係,而西湖之於杭州猶如眼睛之於人生,因此,本書的內容以杭州的城池、運河與西湖為主線,兼及其他內容。全書主體為兩大部分:文字論述和地圖資料。地圖是文字的形象體現,文字是地圖內容的闡述,地圖和文字相輔相成,類似於中國古代方志體例中的圖說,故題名為《杭州城暨西湖歷史圖說》。」全書由三個單元組成。第一個單元是〈上編:杭州城池暨西湖史蹟概述〉,論述由秦漢至民國時期杭州環境的變遷。第二個單元是〈下編:杭州暨西湖古舊地圖與歷史地圖〉,收錄古今的有關杭州與西湖地圖,總共有十二幅,分別是(1)杭州歷史演變圖;(2)南宋京城臨安(杭州)圖;(3)明代杭州府城圖;(4)清代浙江省會杭州府城圖;(5)民國杭州市(杭縣)城圖;(6)現代杭州城市圖;(7)近現代杭州城市規劃圖;(8)南宋西湖圖;(9)明代西湖圖;(10)清代西湖圖;(11)民國西湖圖;(12)現代西湖圖。同時附有兩個圖表:(1)清代及民國部分杭州暨西湖古舊地圖一覽表;(2)建國以來部分杭州暨西湖旅游圖一覽表。第三個單元是〈附錄〉,包括:(1)中國古代志書地圖繪製準則初探;(2)南宋行在臨安府的地圖再現──歷史地圖學個案研究;(3)歷史上的杭州地圖考。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