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6 7

 

三、柳詒徵對歷史知識的見解

柳詒徵是著名的史學家,對於歷史知識自有獨特的看法,大致可以概括為三個特點:

第一、「歷史的知識是變化的」:他認為「讀了史事,必須能拿來隨時應用」,並且可以做到舉一反三。亦即是說,「不限定與歷史上有同樣的事實,而我能藉此以推知未來;或者因此而另組成他種學問 (如社會學、政治學都由歷史蛻化而出)。」柳氏認為只有懂得運用歷史知識,靈活變通的人,方可算是真正的掌握歷史的奧妙。

第二、「歷史的知識是普遍的」:他指出人類未出現之前,已經有歷史的存在,只是人類無法紀錄下來。而人類出現後,歷史即成為「人類過去的事實」,而它應是「無所謂本國與外國」之分。柳氏強調「人類已過的事實,至多且繁,若住局於一部研究,不足以見其全體與相互之關係」,由是,「應當廣為研究,不能僅偏於一部」,這樣一來,才能合乎歷史是普遍性的原則。

第三、「歷史的知識是系統的」:他認為只是認識許多歷史事實,而欠缺系統的整理,這「不能算有真正的歷史知識」,僅為表面而徒具虛設。怎樣才算「系統」呢?在柳氏的心目中,這裡所指的系統「乃指能融會貫通有組織有條理之知識之謂」,「並非把歷史事實列成幾張圖表之謂」而已。

由此之故,柳氏所強調的歷史知識是變化多端,具有普遍性的特點,並且,應該要有系統性的整理,如此一來,則距離真正擁有歷史的知識不遠矣。他總結地說出:

「吾族由大一統而後有所謂正史,由正史而後有所謂通史、集史、而編年與紀傳之體雖分,要皆必按年紀錄。雖史才之高下不同,而必持義之正,始足以經世而行遠。當時之以偏私為正者,後史又從而正之。是即梁氏所謂統在國在眾人也。明於三統、五德之義,則天下為公,不私一姓,而前史之齗齗於一家傳統者,非第今不必爭,亦為昔所不取。而疆域之正,民族之正,道義之正,則治史者必先識前賢之論斷,而後可以得治亂之總因。疆域不正則恥,民族不正則恥。推此二恥之所由來,則自柄政者以至中流士夫全體民眾,無不與有責焉。吾史之不甘為偏隅,不甘為奴虜,不甘為附庸,非追往也,以詔後也。」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