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6 7

 

五、柳詒徵肯定歷史的重要性

柳詒徵強調中國是一個十分重視歷史的國家,曾分析道:

「世界各國莫不有史,而史藉之多且備,莫如吾國,蓋吾國自黃帝以來即有史官,累世相承,莫不以國史為重,繩繩繼繼,信而可征,非若他國初無專掌史職之官,惟憑私家記載,所傳異辭也。史官治革具詳《史通》,唐宋以降,則備載諸史職官志,茲書無煩(左爾右見)縷,學者所當知者,古代州閭及各官府無不有史,自戶口,物產、禮教、政治靡不詳記。其匯為專書,世守其學者,又有太史、小史、內史、外史等職。後世因之,亦有令史、典簿諸職。而史局史館之監修,總裁、修撰等官,亦即太史、內史之類。故自州縣誌書,以至國史皆官修之史。外此又有私家之史(如家譜、行狀、家傳之類),故自州縣誌書以至國史、皆官修之史,及補官書未備之史,故即以最狹義之史部書,亦有千門萬戶之觀,非他國所得比也。」

由是,他指出中國的史學發展悠久,不是其他國家所能媲美。這是由於

「惟有中國,自從黃帝以來即有史官,注重記載歷史,所以記載神話的歷史很少,記載人事的歷史特別的多。比如《世本》、《竹書紀年》、《尚書》等類的書,都是記載人事的,我們要知道中國的先民特別注重記載人事的歷史,只須看《周禮》、《禮記》上面所講的各種記載歷史的人特別的多,就知道中國人注重歷史非任何民族任何國家可比。」

而柳詒徵認為人類必須要有求取歷史知識的決心,這是人類的本性,是無庸置疑的。他進一步分析這是基於人性的五大元素,分述如下:

第一、「同情」:柳氏指出「歷史是人類活動的經過事實」,故此,從小孩到成人皆喜歡聽故事、看小說、賞戲劇等,這是源於人的天性。這些作品的內容均與人類的歷史有關,要是與人類生活無關痛癢的,即使「他說得怎樣好聽,做得怎樣好看,兒童與成人,就都不喜歡看他聽他,這是甚麼原故呢?就是天體現象和動物的歷史,與吾人無同情關係的緣故」,故此,在柳氏的心目中,人要求取歷史知識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在乎人類的同情心」。

第二、「應用」:柳氏強調人類生存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但要處理的事情卻浩翰千里,要是「事事須從自己經歷得來,那末將難於應付而苦不堪言。」由此之故,他認為歷史知識則可以幫助人類解決問題,只因「歷史記載人類活動的經歷與成敗,種種事實,足供吾人參考應用之處至多」,他舉例「如漢和帝要想設法除去竇憲,他就想著要拿《漢書•外戚傳》來看」。這就是「在乎人類的應用」。

第三、「識性」:柳氏開宗明義地說出人類除要了解自己之外,亦需要「設法瞭解他人」,而要瞭解別人,則需要「曉得他人的習性」,而歷史知識正正可以發揮作用。他解釋道:因為「歷史事實,對於人類習性的影響,有極大之潛勢力。歷史上的風俗習慣,深中於人類的本性。即有所改革,一時亦決不易於推倒」,所以「如欲瞭解他人的特性,而考其來歷,以備應付,捨求之於歷史知識外,實無他法」。舉凡保守的或是改革的人士,都需要了解他人的歷史,不然,「必感受許多困難和阻力」。柳氏進一步由此而推論出,「人類有瞭解本國各地民性之必要,同時更須有瞭解他國民性之必要,然後可與之相交」。此就是「在乎人類的識性」。

第四、「好奇」:柳氏指出世界上有各種千奇百怪的事物,此喚起人類的好奇心,繼而力求歷史知識的增進。他以為,「最低一點來講,看了歷史,至少可以覺得樂趣橫生。高等一點,在研究學問的人看來,他看歷史,時時存著疑古之心,要想在這記載之中,披尋出新鮮資料來」。這便是「在乎人類的好奇」。

第五、「求備」:柳氏認為世事推陳出新,每每需要勤加補充。例如,「《漢書》有《地理志》,《後漢書》也有《地理志》,而《三國志》獨缺,《晉書》缺《十六國疆域志》」等等,均顯得歷史的記載多有不足的地方。因此之故,「後人讀了,總覺得有些美中不足。於是就想旁徵博引,把他補綴起來」,以求歷史的完整性。此即「在乎人類的求備心」。

從以上五點來看,柳氏闡明追求歷史知識是人類的原始行為,這是改善自己甚至了解社會的基本元素。人類要進步,則必須不斷尋找、補充以及累積歷史知識,不僅是一己或一國的歷史,甚至是他人以至他國的歷史亦應了解,這樣才可以互助合作,共同相處。然而,沿史者或「讀殖民史則馳心於遠略,讀戰爭史則極意於爭雄,讀外交史則務誇縱橫俾闔之能,讀商業史則醉心於經濟侵略之策。史能轉人,而人不能轉史。世界之禍。遂窮慘極酷,幾於不可收拾矣」,但這並不是柳詒徵所提倡的,他始終認為讀歷史應該「知所擇,知所遵,始不誤於歧途曲徑」,因此,他重視的是「讀史可得持身處事之術」。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