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6 7 8
二、中國古代的船舶製造

中國古代的船舶發展,從遠古的獨木舟到往來於河川大江的木船,到行駛於太平洋、印度洋的各類海船,在世界航海史上為船舶工程技術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近年浙江餘姚渡出土的獨木舟表明,中國人至少有七千多年造船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的造船業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當時越國的水軍設有專門的造船廠,稱為「船宮」。漢代由國家設置的大型造船工場,可以造出各類戰船、官船和海船。自唐代以降,在瀕江沿海地區和運河沿岸,逐漸形成了世代以造船為業的船廠;製造漕船、官船和貢船的船廠大多為官營,工匠分工細緻,工料來源由政府組織。

最早的船應是木板船,稱為「三板」或「三版」,現時則叫做「舢舨」,是用一塊底板和兩塊舷板組合而成的船。後來出現了「舫船」,即將兩隻船拼在一起,或中間留有一定的間隔。《史記》〈張儀傳〉:

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餘里。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里。里數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日而據捍關。

現時的雙體船保留了舫船的船體結構,即兩艙大甲板和建於兩船之上的上層建築。漢代較大的船舶開始採用橫樑和隔艙板,以增加船體的整體抗衝性能。至遲在宋、元時期,大型海船開始裝有龍骨,船底由平底演變到圓底和尖底,且多桅船出現。

中國的古船,按動力來分有兩類:一類是以風能為主要動力的帆船,一類是以人力驅動的槳(或篙)船、輪槳船。按船隻的地域特點分,有適應於運河和分佈於渤海近海的沙船,及用於南方江河和分佈於東海、南海水域的福船和廣船。按船的功能分,有用於捕魚的漁船,有用於運輸的客貨船,還有用於水戰的戰船。

總之,中國古代船舶名目繁多,若從船首的形狀來分,主要有方首和尖首兩種;從船底的形狀來分,主要有平底和尖底兩種。至於船的平面形狀,有人對東西方古船船型比較,發現中國古船平面船型的基本特徵,是船的平面最寬處在中部靠後的地方;而西方古船的平面最寬處,是在中部靠前處。對於這種船型的差異,西方人的解釋是:中國人是根據蹼足水鳥游水的形態來設計船,西方人則按照魚的外形來造船。無論如何,中國古船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形成了以方頭、平底為代表船型的沙船,及以尖首、尖底為代表船型的福船和廣船。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