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鄭和寶船復原圖 |
|
沙船是中國優良的船型之一,又名「方艄」,船形方首方尾,甲板寬敞,船體深小,桿舷低,尾部出艄。沙船能夠駛過淺灘,靠近沙洲停泊,往來於淤沙之上。因為吃水淺,彌補了方頭與水面接觸大、阻力大的缺點,快航性也較好;船體粗大,可以設置多桅多帆,使之逆風頂水也能航行,適航性能強;船舷兩側有披水板,梗水木等設備,船的穩定性好;船的尾部安裝升降舵,舵面大,使舵的適應範圍大;船艙採用水密隔艙,抗沉性好。
沙船性能優秀,適用範圍大,所以貨船、海船和軍艦多用這種船型,在運河行駛的漕船和內河、近港船隻,多是這類,而以渤海的近海海船用得最多。沙船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殷商時期的方頭、方梢、平底等船種。唐、宋時期在今江蘇一帶已很普遍使用,其製作工藝亦已定型。宋時稱為「防沙平底船」,元時稱為「平底船」,至明代,通稱為「沙船」。漕運所用的船,大多屬沙船船型,用於海運的叫「遮洋船」,用於內河的叫「淺船」。裝載量在400料至100料之間。明清時期製造漕船的工場,分佈在運河沿岸,規模較大的,有淮安的清江船廠、臨清和濟寧船廠等。
著名的鄭和寶船便是採用沙船船型,由龍江造船廠和太倉造船廠製造,前者在今南京,後者在今江蘇太倉。據《西洋蕃國志》所載,大船長四十四丈(約150米),寬十八丈(約60米);中船長三十七丈(約120米),寬十五丈(約50米)。大船有九桅,張十二帆,其他的設施包括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在南京出土的寶船,舵長11.07米,靠紋車操縱舵的升降。
福船和廣船的船型特徵是尖首、尖底,外形高大如樓;兩者的區別在於福船尾尖上闊,而廣船則尾方平衍。福船和廣船的船舷有護板,船艙是水密隔艙結構。尖首、尖底利於破浪,容易轉舵改變航向,且吃水深,穩定性好。福船和廣船的船底採用了三段稱作龍骨的大木樑,有龍骨的尖底船靈活易於轉動,可以避免觸礁,福船尤其適宜在狹窄和多礁石的航道行駛。
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徐兢出使高麗,乘坐的大型客船「神舟」,便是這類船型。《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有關於神舟的記載如下:
其長十丈餘,深三丈,闊二丈五尺,可載二千斛粟。其制皆以全木巨舫,攙疊而成。上平如衡,下側如刃,貴可以破浪而行也。
1974年泉州灣後渚港出土的一隻南宋海船,殘長24.2米,殘寬9.15米,深1.98米,可見船體橫剖面扁闊。中央由主龍骨、首龍骨、尾龍骨構成,主龍骨用粗大的方形樟木製造,是船體的中堅骨幹。船底呈V字形,屬福船船型。整個底部分成十三個水密隔艙,船底板是兩重木板,共厚十二厘米;船舷是三重木板,共厚十八厘米,船有兩桅桿。歷史記載和出土文物都清楚表明,福船和廣船的製造在宋代已經非常成熟。現時流行於福建、廣東的民用小船,便多是福船船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