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6 7 8
五、唐宋時期的造船技術

泉州後渚港出土的宋代海船

中國的造船技術在隋唐時期已經比較發達,唐代已有較強大的海軍和戰船(唐太宗東征時就建造了四百多艘),唐代的海船北達朝鮮、日本,向南則可達東南亞和阿拉伯地區。由於中國船堅固,抵禦風浪的能力較強,所以往來的阿拉伯商人,大多希望乘坐中國船。這時期的造船技術,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水密分艙的發明。所謂「水密分艙」,是利用水密艙壁把船艙分隔成多間的技術,主要目的是為增強船的抗沉性,即使一艙漏水,其他艙仍安然無恙,客觀上亦可起到支承、加強甲板和外板的作用,使船體具有足夠的橫向強度和抗扭剛性。至於「水密艙壁」,一般是經過了密封處理、由多塊厚板拼合成的橫向壁板。

中國發明水密分艙技術,至遲是在唐代早期。1973年,江蘇如皋縣有一艘唐代早期木船出土,全船分成九艙,艙房間設有隔艙板;船艙和船底用鐵釘按人字形釘牢,縫間用石灰桐油填塞,嚴密堅固,力學結構比較合理。水密分艙技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造船技術的一項重要貢獻,科學史家李約瑟認為,歐洲的水密分艙是十八世紀時從中國學到的。

兩宋時期的造船技術有進一步的發展,不但生產的船舶數量多、規模大,專業化程度較高,設備亦比較完善。宋代造船有繼承,亦有創新,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水密艙技術的普遍推廣。現時在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宋代水密艙實物。除了前述1974年出土的南宋海船外,可舉的例子還有:

  1. 1960年揚州施橋鎮出土宋代大木船和獨木舟各一,大木船殘長18.4米,船艄部分已經破壞,從殘存情況看,約可分為五個大艙和若干個小艙。隔艙板與船舷是榫接的,隙縫用油灰填塞。
  2. 1978年上海嘉定縣出土宋木船一艘,殘長6.23米(約為全長的⅔),船頭呈方形,殘存七艙,艙壁板厚約5厘米。
  3. 1978年天津靜海縣元蒙口村發現北宋末年木船,船體近似長方形,長14.62米,方頭,平底,有十三艙。
  4. 1979年,寧波發現的宋船,殘存六艙。
  5. 1982年泉州發掘的南宋古船,已清理部分,發現四艙。

從實物和記載,都說明了宋代的河船和海船都普遍地採用了水密艙結構。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