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6 7 8
四、中國古代的戰艦

關於連環圖畫發展歷程的著作雖然不少,但坊間常見和購得到的大抵只有三種新書。第一種是阿英(錢杏邨)原著、王稼句整理的《中國連環圖畫史話》(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1957年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初版,是最早論述連環圖畫歷史的專書,新版加入了大量插圖。第二種是一可、未名、王軍編著《小人書的歷史:漫談中國連環畫百年興衰》(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年),收錄了大量資料和圖片,比較全面地展示了連環圖畫這一藝術形式的魅力,可讀性較高。第三種是周佳榮、丁潔著《連環圖畫與大眾閱讀——「公仔書」的文化史》(香港:新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以淺白的文字扼要闡釋連環圖畫的相關問題,知性與趣味並重,是認識連環圖書的一部簡明百科事典。

戰艦是中國古代的特種艦舶,發展最為完善,戰艦的船舶設計和建造技術,集中表現了歷代古船的製造水平。輕型戰艦的船型主要是福船,巨型戰艦的船型則多為廣船和沙船;驅動裝置方面,包括輪槳(即水輪)、划槳、搖櫓和帆。戰艦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車船:又名輪槳船,古代戰艦多採用這種船型,至遲在晉代已出現。東晉葛洪《抱朴子》記載:「屈原投汨羅之日,人拼命舟揖之,至今以為競渡,或以為水車,謂之飛鳧,一曰水馬。」唐代輪槳船的構造,《舊唐書》〈李皋傳〉載,李皋「常運心巧思為戰艦,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船,所造省易而久固。」腳踏轉動槳輪,航速較划槳船快,又不像帆船那樣,受到風力大小和風向的限制。

輪槳船發展到宋代是其成熟期,船型豐富,有四輪的「四車船」和八輪的「八車船」等,南宋時還製造過九十輪的車船,還有水輪槳與手划槳並用的「五車十槳船」。大型的車船長達三十丈,吃水一丈多,可載士兵約七百人。車船的水輪用木板蓋住,外面看不見,踏輪的士兵在艙內操作。船的上層建築設置弓弩、拋石機撞竿等武器。南宋時著名的「采石之戰」,便是以車船為戰艦的水戰。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顏亮率四十萬大軍攻宋,自采石(今安徽馬鞍山)渡長江;宋的守軍僅有一萬八千人,而且主將調離,文臣虞允文挺身而出,組織抗金。金軍幾百艘戰船強渡長江,宋軍以車船迎戰。金軍戰艦船底的底闊如箱,行動不便;宋軍的車船運轉靈活,在江中回轉如飛,以霹靂炮轟擊,結果金軍大敗,不能過江。不久金軍發生內訌,完顏亮被殺,南宋轉危為安。

(二)樓船: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水戰已經使用戰艦。秦漢時期,樓船成為主力的船艦。秦始皇攻打越國,用樓船組成艦隊。《史記》〈平準書〉載,漢武帝為征伐閩越,「治樓船,高十餘丈,旗幟加其上,甚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樓船在水戰中仍然普遍使用。西晉王浚的水軍,最大的樓船方百二十步(一步為六尺),可以載士兵二千人,船上可以馳馬,號稱「舟楫之盛,自古未有。」西晉咸寧六年(280年),王浚率水軍七萬從四川順江而下,在長江西陵峽破吳軍的水下攔江鐵鏈,直逼吳都建鄴。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所記就是這次戰爭,詩云: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到了宋代,樓船在水軍中仍有運用,但已不如前,戰艦逐漸為車船、五牙艦所取代。

樓船的上層建築高大,層數不等,作為戰艦的樓船一般是三層,每層都有發射弓弩的窗口和防護的女墻。樓船是一種比較高級的遊船,漢武帝的《秋風辭》描述了乘坐樓船泛舟的情景:「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後漢書》〈公孫述傳〉記載用絲帛裝飾的「十層赤樓帛蘭船」,還有《太平御覽》〈舟部三〉記載的「豫章樓船」,這些都是供帝王和達官貴人遊樂用的大型豪華樓船。

(三)蒙衝:是一種主力戰艦,因以牛皮蒙身抗衝撞而得名。漢代開始使用,一直沿用至明清時期。蒙衝一般用快船,且多為槳船。船舷兩側開有棹孔,槳從棹孔伸出,戰士在艙內划槳,可以避免為矢石所擊中。甲板艙室,可施弓弩、長矛。

(四)海鶻:至遲出現於唐代,是一種輕型戰船。海鶻的外形似鶻鳥,其特徵是頭低尾高、前大後小。宋元時期,海鶻有重大改革,在船舷兩側加裝鐵板,增強了船隻的防護能力;又在船首加裝鐵製的鏵嘴,用以衝擊敵艦,稱為「鐵壁鏵嘴平面海鶻戰船」。據《武經總要》記載,戰船長十丈,寬一丈八尺,深八尺五寸,底板闊四尺;分成十一個水密隔艙,兩邊各有櫓五支,載重量為一千料,可以載士兵一百零八人、水手四十二人。在古代,這是一種結構特別堅實、戰鬥力強的衝擊艦。

(五)五牙艦:據《隋書》〈楊素傳〉載,隋代的楊素為討伐江南陳國的陳叔寶,在永安(今四川奉節)大造戰艦,著名的五牙艦便始見於這時。五牙艦有樓五層,與樓船不同的是,五牙艦的樓層面積逐層均勻減少,為寶塔形。其動力以划槳為主,槳數多至四十幾把,配以兩隻尾櫓,艙內划船。主要武器是拍竿,即一種利用槓桿原理製成的拋石機。在古代,五牙艦是一種大型重攻擊性的船艦。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