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皇城
南宋皇城在鳳凰山東麓,從前是杭州府署。紹興十二年(1142),宋金達成和議,次年宋室開始大規模的皇城建設,直至紹興二十八年(1158)才告一段落。元朝軍隊進入杭州的第二年(1277),皇城被大火焚毀大半。十年後,元朝的江南佛教總管楊璉真伽,將倖存的部分建築物改為五大佛寺,皇城建築從此消失。在地形方面,皇城除西部山地外,整個東部仍為正方形平面。由於皇城興建在地勢起伏、地形多變的山坡地上,因此興建時無法完全按照古法預設一條中軸綫,左右對稱展開,只能因地制宜,隨勢賦形,甚至削足就履。擴建後的皇城佔地九里,「制畫規模,悉與東京相埒。」根據《武林舊事》記載,皇城內有門十九座,大殿二十六座,堂三十二座,閣十五座,樓七座,齋四座,臺六處,觀、軒各一座,園六處,亭九十座,橋四座,御舟三艘,庵二座,坡二處,泉一眼,教場二處。
皇城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正南的正朝區,是皇帝上朝接見朝臣,處理軍政大事的地方,內有大慶、垂拱兩座大殿;(二)太子的東宮,在正朝區之東;(三)後宮及後苑,在正朝區與東宮的西北部,為帝后的生活休閑區,內有人工開鑿的小西湖。其中延和、選德兩殿為皇帝處理政務、召見大臣的地方。
皇帝是皇城的主人。南宋一代先後出現九位皇帝,其中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皆曾經是皇城的主人。(表一)
表一 南宋臨安城的皇帝一覽
皇帝名稱 |
生平簡介 |
宋高宗趙構 (1107-1187) |
宋徽宗子,賜封康王。二十歲即帝位。五十六歲退位後,又當了二十五年太上皇。外交上對金國妥協,只圖偏安東南,不過推動了東南經濟文化的發展。 |
宋孝宗趙眘 (1127-1194) |
宋太祖七世孫。三十六歲即位,平反岳飛寃獄,並發兵北伐金國,兵敗復與金議和,繼後則致力於內部的經濟文化建設。做了二十七年皇帝後自動讓位,轉當太上皇,五年後病逝。 |
宋光宗趙惇 (1147-1200) |
宋孝宗第三子。四十三歲即位。受制於皇后李鳳娘,出現了精神錯亂,人稱「瘋皇」。孝宗病逝,光宗托病不出,拒不主喪。大臣趙汝愚經吳太皇太后同意,宣布光宗退位,由其子嘉王趙擴即位,史稱「紹熙內禪」。宋光宗在位僅五年。 |
宋寧宗趙擴 (1168-1224) |
宋光宗第二子。1194年就位,舅公韓侘冑掌握大權。後來韓侘冑因出兵伐金失敗而被殺,改由史彌遠執政。 |
宋理宗趙昀 (1204-1264) |
宋太祖十世孫。獲史彌遠擁立為帝。1234年與蒙古聯合滅金後,開始了宋蒙對峙的局面。 |
宋度宗趙禥 (1242-1274) |
理宗侄,史稱度宗「手足皆軟,至七歲始能言。」二十三歲登基,權臣賈似道掌政。後因縱欲過渡而英年早逝。 |
宋恭帝 (1271-1323) |
即位時僅四歲,由謝太皇太后聽政。在位第二年,蒙古進逼臨安,謝太皇太后領恭帝歸降。1288年恭帝被送往吐蕃學佛,最終元廷將恭帝殺害。 |
(二)德壽宮
紹興三十二年(1162),五十六歲的宋高宗退位,入居德壽宮,它位於望仙橋東,前身是秦檜相府。德壽宮因太上皇所居,與鳳凰山皇城合稱「南、北大內」。宮內正南僅一座德壽殿,以接受皇帝與大臣的問安或節日拜賀。其後即為生活休閑區,以人造小西湖為中心,佈置園林,建造樓堂亭館。成為太上皇的宋高宗在德壽宮生活了二十五年。他去世後兩年,已退位的宋孝宗入居德壽宮,並將它改名為重華宮。後來該宮先後改稱慈福宮、壽慈宮。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壽慈宮前殿失火,以後宮殿逐漸荒廢。
(三)其他
首先是臨安府署。由於鳳凰山東麓杭州府署被改建成皇城,臨安府署只好遷建於清波門內直街之北。其西鄰府城牆,東至運司河,北至府學前。南宋政府重視教育發展,在臨安興建府學、太學和武學,其中太學是把岳飛(1103-1142)故宅改建而成。然而臨安府署已經消失,僅府學中的大成殿巍然獨存。臨安城的橋樑亦值我們注意。京城內外有各式橋樑約四百座,橋樑類型包括木柱木板橋、木吊橋、木柱鋪板蓋泥橋、石柱木板橋、石柱或石墩石板橋、無樑橋(虹橋)、折邊橋和廊橋。與道路平齊寬的踏道橋,臨安城只有三座,就是眾安橋、觀橋和豐樂橋,它們可供車通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