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受家人的影響
徐繼畬的父親徐潤第,字德夫,治陸王之學,曾登進士,授內閣中書,為人耿介,不重功名,一生清貧廉潔。任官二十載,從不貪婪,兩袖清風。徐繼畬深受其父影響,明白為人必須要著力於「恆忍」和「寡欲」。而且,得父親教以應酬之道,徐繼畬領悟「文貌謙和」及「語言誠實」的重要,時時刻刻都秉持「做人好,處事妥,文字自高,出人頭地」的行事原則。
另外,叔父徐寅第和舅父續克家也是愛才之人,遇後學聰穎之士,必誘掖獎勵,尤對徐繼畬用心栽培。徐寅第,字虎臣,曾登進士,官至宜隸清河道,為人坦蕩蕩,政績不俗。而續克家對宋明理學甚有鑽研,性直好讒。徐繼畬自幼便隨父、叔赴任,歷居五台、北京、湖北、直隸各地,與官宦之家往還,閱歷甚廣,對日後任官處事大有幫助。由此之故,徐繼畬幼受庭訓,先後隨父、叔、舅習業,學問人品皆受他們的影響,促使徐繼畬一生為官清廉,安貧樂道。晚年生計拮据,曾以馬褂等物託人典當,亦無所怨言。
二、清初經世思潮的影響
清初思想家在總結明亡的經驗時,認為理學言心與言性,脫離實際的社會情況,是導致明亡的主要原因。諸如黃宗羲雖然是王陽明學派劉蕺山的學生,師承王學,但他已改變王學的空泛,公開批評明代理學是「襲語錄之糟粕,不以六經為根本,束書而從究於游談」。因此他提倡「致良知」的主張,達到「致字即是行字,以救空空窮理」。而顧炎武也認為導致明亡是與空談的學術思想有直接關係。他針對明代學術思想的弊端,提出「行己有恥」、「博學於文」的思想,表達出讀書人除勤於學問外,還要注重個人的品行修養,對社會富有責任心,以求「匹夫之心,天下之心也」。
此外,清初推行文字獄,壓制不少士子對現實社會的關心和議論,使不少士人漸漸脫離現實,傾向埋首於考據研究方面。這時的考據學方法,就是做學問要講求紮實的工夫,從字音、字義開始,廣泛搜集資料,進行排比、考証,直至達到精確無誤為止,得見考據學家已失去一種經世和批判精神。有見及此,經世派標榜經世實學的重要性,一革乾嘉以來煩瑣而空洞無物的考訂,提倡「以經世為治術」,要探究天下古今治亂的興衰,尋找治理國家的妙計,由是舉凡整頓吏治、革除弊政、減輕賦稅、理財、治河、漕運、鹽務、水利、刑獄、邊政、海防、夷務等關係於國計民生的事務,皆在研究之列。在經世致用的學風所帶動下,徐繼畬也十分重視求實求真的治史態度,並以濟世扶危為最終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