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6 7 8 9

 

文字改革先驅張鶴齡

張鶴齡(1866-1908年),字誦萊、長孺,號嘯圃,世居常州城內北直街。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後改戶部主事,又擔任過京師大學堂教習。主張廢科舉、興學校,提倡科學文化,並制訂了學堂章程。後以道員分發湖南,歷任糧儲道、按察使等職。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任奉天提學使,成立學務公所,創辦師範簡易學堂、師範傳習所、省立中學堂等,還鼓勵私人捐款辦學。不辭勞苦,對各項學務都躬親過問,致積勞成疾,卒於任所。他為振興教育事業而奉獻一生是很偉大的,東三省總督徐世昌有「天下言學使皆曰張公」的讚語。在政治方面,張鶴齡主張變法維新,屬改革派,管學大臣張百熙強調他的見解「博大宏深,開拓萬古心胸,推到一世豪傑」。他後來與革命人士宋教仁、黃興等亦有往來。

張鶴齡博覽群書,潛心研究歐美譯著,熟悉中外歷史和政治,思想比較開明進步。所撰《變法經緯公例論》,從多方面論證變法改革是歷史發展的要求。當中有〈文敝篇〉,認為中國文字過於艱深,字義難識,律例不一,宗派繁多,而又往往各持己見,以致「無用之學日盛,有用之學日衰」。中國如要適應時代發展,在科學上有所成就,必須擺脫繁難文字的束縛,實行文字改革。首先,在「字義」方面要避繁趨簡,將以「義」辨字改為以「音」識字,效法歐美國家推行的拼音法,強調語言與文字表述上的統一,做到「能語言之人,即能文字之人」;其次,在「律例」上主張統一語法,不能因地而異,各自為主,致使初學者無所遵循;至於「宗派繁多」的問題,應規定統一格式,奏疏用「立言之體」,書牘以「運典為工」。雖然他沒有提出更具體的改革方案,但在當時而有這種識見是很難得的。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