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6 7 8 9

 

當代語文學家周有光

2008年6月,國務院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常州吟誦」名列其中。這是常州市的一種傳統音樂形式,用常州方言進行,主要有吟詩、吟詞的音調,以及吟誦文言文的音調等。據《常州日報》公佈,「常州吟誦」的代表性傳承人是趙元任、周有光和屠岸等文化界的大師級人物。常州語系留著入聲和部分古代讀音,接近中原語音,因而「常州吟誦」較多、較好地體現出唐詩、宋詞等古典文學作品的音韻美和節奏美,抑揚頓挫格外分明,由於趙元任的研究和常州市及時採錄,而奠定了傳承的基礎。

周有光是語文學家,以漢字改革家聞名於世,1906年生,江蘇常州人。原名周耀平,筆名丁乙、王仁、朱幾、徐行、徐文進、雷簡。少時在常州中學讀書,1923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1925年改讀愛國師生創辦的光華大學,1927年畢業。後到日本留學,又去美國進修。1949年底回國,歷任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學院經濟學教授,曾在上海新華銀行、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區行兼職。

周有光自1920年代起即愛好語言學,曾參加拉丁化新文字運動。1955年奉調到北京,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從事語言文字研究;1958年,他參與起草的《漢語拼音方案》完成。「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下放寧夏,1972年返回北京,1976年逐步恢復工作,並擔任《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中方三個編審之一,以及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名譽會長。1988年離休,而仍致力於著述和出版。計有《語文閒談》(1995年)、《世界文字發展史》(1997年)、《百歲新稿》(2005年)及《語言文字學的新探索》(2006年),此前出版的專著有《中國拼音文字研究》、《字母的故事》、《拼音字母基礎知識》、《漢字改革概論》、《電報拼音化》、《拼音化問題》等,近著輯為《拾見集:一〇五歲老人的醒世警言》(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

周有光口述、李懷宇撰寫的《周有光百歲口述》(桂林:廣西師範法學出版社,2008年)開篇,百歲老人在憶述他童年的生活時這樣說:「我家在常州住的巷子叫青果巷。青果巷有意思,瞿秋白、趙元任、我都住在青果巷,我們三人都搞文字改革。瞿秋白家很窮,租人家的屋子住。我們家的房子叫禮和堂。我們家的房子是明朝造的,了不起,很舊了也不能拆掉,旁邊就造一座新的房子,連在一起,房子有好幾進。我們住在新房子裏,舊房子租給人家。我們家在運河邊上,前門在路上,後門在水邊。我們住在河的北面,我要過了河去上學,河沒有橋,只有由船連起來的渡橋,人在船上走過去。大船來的時候,擺渡船就分開,叫開渡,大船過去之後再合起來,人又可以走來走去。」

周有光還提到,他在常州中學讀書時,有一位比他高一班的同學呂叔湘,大家在讀書時就認識了。呂叔湘是江蘇丹陽人,後來成為鼎鼎大名的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呂叔湘的哥哥非常有名,叫做呂鳳子,是畫家,也在常州教圖畫」。常州中學出了不少名家,於此可見一斑。值得重視的是周有光所提倡的「兩個雙語言」政策,他在〈雙語言時代〉一文中強調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急需實行兩個雙語言,一個是方言和共同語(普通話)的國內雙語言,另一個是漢語(中文)和英語(英文)的國際雙語言。周有光、張允和著《今日花開又一年》(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年)的主要內容分成四卷,前三卷是「兩人世界」、「周有光記憶深處」及「張允和記憶深處」,第四卷「周有光回顧語言學界往事」憶述二十多位學者的事蹟和他們的見解,有如一部深入淺出的中國現代語言學發展史。

1 2 3 4 5 6 7 8 9